第一篇章 我是医生 我与祖国共生长
老一代医务工作者,与祖国共生长,为了一份责任,为了一句承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甚至在去世后还要为医学科研作贡献。他们为医学界树起一面精神的旗帜、道德的标杆。
节日寄语
选择了医生职业,便选择了奉献,也选择了爱。看到失去健康的人们重新找回自我,是医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感谢有你,医师节快乐!
吴合是陕西省友谊医院变态反应科的离休教授,今年7月26日离世,去世时已95岁高龄。作为一名医生,她为患者看病长达71年。生前她签订了角膜捐献和遗体捐献协议,去世后还要为祖国的医学科研作出贡献。
创建西北第一家免疫变态反应科
来自上海的吴合见过战火中四分五裂的中国,那时她是上海医学院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爱国进步青年,她是当时出了名的学生领袖。1948年8月,为了保护她的人身安全,党组织把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吴合安排到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后方医院工作,她辗转在深山竹林里为战士们疗伤,被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1954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吴合转业到陕西省友谊医院,她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免疫变态反应科,几十年来,她先后接诊近5万初诊患者,将毕生所学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55岁退休后,吴合接受医院的返聘继续出诊,这一干就是35年。直到她90岁时,医院为她的身体考虑,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请她回家颐养天年。然而,她依然闲不住,干脆把诊疗室搬回了家。2015年初吴合开始义务坐诊,不拿任何津贴和补助,她一直努力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当一个好医生。
不仅治病
也要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在同事的记忆里,她上班从来风雨无阻,业余时间还要出门巡诊,冬天都是穿着毛衣睡觉,因为这样半夜爬起来看病方便还不冷。
吴合离世前仍坚持每天在家坐诊,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咨询看病。对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吴合都有一套标准的诊疗程序。她从不让患者做重复检查,当患者来电咨询时,她都要告诉患者把现存病历和检查结果带来参考。在她的每一份病历上都贴着一张小卡片,上面有她的联系电话。
家住西安西郊的张先生长期过敏,经人介绍找到吴合看病,“吴教授看病前让我念了一遍她写的免疫治疗小册子,我念了一遍,她问我能做到不,我说戒不了烟,老太太特别“执拗”,说啥时候能戒啥时候来看。”张先生说,面对吴合非常坚决的态度,他只好说自己努力戒,可是老太太还不答应。直到张先生表了决心,说叨了好久才看了病。
吴合看病的时候有着自己一贯的坚持,也正因为这样,很多患者不只是疾病得到了痊愈,连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改善。
好医生的标准首先要是一个好人
外孙女结婚的时候,吴合说“红包就不给你们了”,她以孙女的名义资助了几名贫困学生,这个举措让大家觉得比任何礼物都有意义。
助学贫困生是吴合多年来的一个“固定”生活仪式。1993年,吴合在报纸上看到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的报道,深受感动,便找到希望工程,最终联系上柞水县一名面临失学的儿童,当场捐款300元,从此开始了她长达数十年的资助生涯。如今,受过她资助的贫困学生已有81名,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吴合是男是女,感谢信里有的写着“吴合爷爷”,有的写着“吴合叔叔”。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吴合累计捐助贫困学生钱款达76400元。
2001年,77岁的吴合亲自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并立下遗嘱:“不要送花圈,可将准备买花圈的费用捐助失学儿童上学用。不要买寿衣,一切从简。”
2009年,吴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中心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她说:“我是一名医者,我的一生都想要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做到了。现在我要把自己的遗体回馈给社会,这也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2010年,吴合又签署了一份无偿捐献角膜志愿书,她希望让自己的眼睛继续看世界,将光明带给黑暗中的人们。
2016年4月,吴合荣登“中国好人榜”。她曾经说过,医生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当个好人!华商报记者 王玮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怀玉)为进一步深化“扶志六大行动·培育六型农民”扶贫扶志活动品牌,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
柞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柞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