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文芳建起了陕南地区最大的养牛基地
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农村妇女邬文芳,跟着丈夫四处闯荡打拼了30年,积累了一套丰富的创业经验。3年前,不顾亲人的劝阻,与丈夫执着的回到了家乡山阳县户垣镇,投资3500万创办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牧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她创办的“意发生态”在养牛行业中,规模和数量排在了陕南地区的榜首。57岁的她,没有忘记家乡人的恩情,正在以多种形式带领群众和贫困户走脱贫致富之路,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不顾亲友反对执着返乡创业
8月中旬,三秦都市报记者走进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探访邬文芳的创业历程。
邬文芳回忆说,30年前,她和丈夫结婚后,他们怀揣1000元一起在河南“黄河小浪底水电枢纽工程”打工,他们先后在湖北十堰、汉中、咸阳、榆林、渭南等地承包水电、桥梁、公路、建筑等工程。在外打工期间,还带动了老乡200余人一起外出创业。通过在外打拼近30年,自己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一定的资金。
“我和丈夫在外承包工程,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我也是从农村长大的,深知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家乡落后贫困面貌一直是我们的心结。”邬文芳说。
她说,2014年5月,她和丈夫决定返乡创业,可亲朋好友都不支持坚决反对。他们还是执意回到了家乡山阳县户垣镇牛耳川,在自己的家门口建起了生态养殖产业园区,投资1800万成立了“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投资3500万养殖事业终起步
“我们的创业过程极其艰辛!”邬文芳告诉记者,他们的小牛犊都是从内蒙古运回来的,在7天的运输过程中,由于他们经心的照顾,1000多头牛犊子到家只损失了一头。
2016年,因为修路征地的原因,喂养牛的青稞玉米秆只收了4000吨,后来便想方设法从外地拉回来2000多吨。这样下来,玉米秆收回来的成本非常大,但是他们还是依然坚持生态喂养。
邬文芳说,从2014年至今,他们投资已经超过了3500多万元。同时,还兴建了一个集饲草种植、牛羊生态养殖及肉制品深加工、有机肥加工、光伏发电、科技研发培训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她笑着对记者说,她从2014年1280头牛目前已发展到存栏近5000头,她的发展目标是园区内饲养的牛要达到5000头、羊达到10000头。
“因为我们饲养的牛羊吃的都是山玉米、小麦、杂粮和野草,饮用的是山涧泉水,所以我们加工出来的肉质鲜嫩香美,风味独特,受到了大家的青睐!”邬文芳说,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
她还说,这里的环保处理的非常好,把养殖场里牛、羊等的粪便变成活性生物肥,“我们有效回收利用了牛、羊粪便,绝不能给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我们要为秦岭最美的商洛地区环保贡献力量”。
一心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邬文芳说,目前他们公司解决村民就业150多人,其中有42名员工是贫困户,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同时带动扶持脱贫户36户253人。“我们在创建之时就把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作为目标,招聘的员工除了技术人员外,其余员工基本都是本地人,而且优先录用贫困户”。
据了解,“意发公司”今年已与11个村28个村民小组1500户签订饲草种植4810亩,其中贫困户830户,仅此一项预计可增收330余万元,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短短三年时间,意发生态在养牛行业中,规模和数量属陕南地区第一,带动贫困户的效果明显,这和她回报家乡的情怀是密不可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林清对记者说。
“我能把这个厂子经营到啥时候,就会把乡亲们帮到啥时候!”说到今后的打算,邬文芳坚定地说,她被选为人大代表后,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还会继续扩大规模,为大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尽全力改变家乡落后贫困面貌,让乡亲们跟我一起致富奔小康。”
于婧 本报记者冀晖
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 奋力争先
新闻推荐
郑光照主持召开市政府第二十二次常务会议 传达落实中省有关精神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等工作
本报讯(记者余婷)8月17日,市长郑光照主持召开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集体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和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在山阳县脱贫攻坚座谈会上...
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