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洛 今日洛南 今日丹凤 今日商南 今日山阳 今日镇安 今日柞水
地方网 > 陕西 > 商洛市 > 今日商南 > 正文

一片绿叶背后的故事

来源:商洛日报 2020-04-15 06:03   https://www.yybnet.net/

赵力本讲解知青茶园的历史

手工制茶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这是记者在商南县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经过一个寒冬的酝酿,秦岭深处已是春意盎然,正值春茶采摘生产黄金期。3月25日至27日,记者在商南县富水镇、试马镇,感受群众采摘明前茶的喜悦之情,倾听商南茶背后的故事。

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在商南县试马镇郭家垭村万亩白茶基地,村民在一片欢声笑语的茶海里忙碌着,有的采茶,有的给茶树浇水,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49岁的吴勇是郭家垭村2组人,家中5口人,妻子在外当保姆补贴家用,他由于视力不好,只能和父母在家务农。自从茶厂建起后,吴勇和家人将自家的8亩地流转给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上土地流转资金、股金和他在基地务工收入,如今吴勇一家每年光是在茶厂就收入两万元。“以前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也和城里上班的人一样,在家门口有固定收入。”吴勇一边采茶一边笑着说。和吴勇一样,69岁的薛正太一家都在茶厂务工,小儿子至今还是单身,2019年下半年在工程队干活时,不慎被铁丝挂住跌倒,致使脑部受伤,目前还在恢复期。现在他们一家每年收入1万多元,加上3亩地的土地流转资金、股金和在基地务工收入,日子过得不错。薛正太说“现在政策好,收入也不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挣点钱,给儿子娶个媳妇!”

“你看一下称,6两,确认没问题了就签字”。3月26日,记者在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门口看到,当地村民将采的新茶经过挑选后交到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一个一个地称重。50多岁的聂慧娥是郭家垭村4组群众,最近每天早晨5点多,趁着孙子们还在睡觉,她就到茶园采茶。“来得早就能多采些”聂慧娥笑着说。到中午11点,经过挑选,她采了6两“单尖”,每斤工价120元,一早上的功夫72块钱收入囊中,对她来说,这钱给孙子们买玩具和零食足够了。据了解,每年清明节前,大约在3月16日前后,她和老姐妹们相约在茶园采茶,每年都有不少收入。“采茶主要是眼勤手快,还很有讲究,不能掐,要用拇指和食指夹茶,轻轻捏住鲜嫩的茶叶往上提,我采明前茶最多一次采了1斤9两‘单尖’,到了采春茶时就采得多些。”聂慧娥笑着向记者介绍。

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超介绍,郭家垭白茶基地目前有白茶2000亩、黄茶400亩、龙井43号600亩,是陕西省最大的无性系示范园,也是省内首批通过GAP认证的示范园。2019年带动周边贫困户130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4000元。

祖孙三代守护同一片茶园

“打我记事起,父亲跟着爷爷整日在茶园里奔波,爷爷不在了,我就跟在父亲身后。如今,我的身后却没人……”59岁的赵力本叹息着对记者说。

在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知青茶园,记者看到村支书赵力本正在为来往的游客讲解知青茶园的历史。知青茶园是商南县南茶北移创始人张淑珍一手建起来的,产出的茶被称为“商南泉茗”,与省内名茶“汉水银梭”“秦巴雾毫”“紫阳毛尖”齐名,成为商洛的一张名片。如今,知青茶园依托茶文化,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观摩、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场所。游客入园可参与茶园观光、采茶、制茶、品茶及观赏茶艺表演等茶事体验活动,在欣赏优美恬静茶园风光的同时,还可学习到有关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的知识,感受茶田生活的艰辛和乐趣。

“为什么要守住这片茶园呢?”曾经年少的赵力本不懂父亲和爷爷的坚守。如今,他守着这片茶园,才恍然大悟——守住这片茶园就是守住了商南茶叶的魂。1967年,赵力本的爷爷带着当地村民尝试适种茶叶,由于种茶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很多村民看不见收益,中途毁坏茶园种庄稼。直到1969年,商南县推广茶叶种植,并在全县范围内鼓励各村种植茶树。1970年,对茶坊人来说具有历史性的纪念意义,经张淑珍多次实地勘察规划,这里开出了一片面积约1亩的茶园。将50公斤茶籽点种在这片寄托希望的泥土里,经历了春风的洗礼,夏阳的照耀,茶籽出苗了,茶坊人欢呼雀跃,张淑珍在这里建起了商南的第一座茶场,后来成为“知青点”,改名“知青茶场”。之后,他们把这一片500多亩荒山草坡全部开垦成了茶园。

据资料记载,1972年,为了响应落实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时所做的“以后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商南县组团到湖南桃江县考察学习,看到依茶致富的先进典型后,考察团成员夜不能寐,梦想着依靠种茶致富的未来。张淑珍随团考察学习,考察结束后,张淑珍查阅大量资料,对从1962年林业普查发现野生茶树以来10年间商南县的立地条件、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借鉴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了近5万字的《南茶北移可行性报告》。

微风吹拂,掠过茶树上的嫩芽和路边妖艳的桃花,似乎在诉说着这片茶园历尽沧桑的故事。祖孙三代人见证着这片茶园,从茶种到茶树,荒山变得郁郁葱葱,这片茶园也伴随着三代人,直到岁月老去。“父亲去世时也放心不下茶园,还叮嘱我守护好茶园,一定要让这片山一直绿下去。”赵力本对记者说。祖孙三代共同守护这片茶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这句话来形容赵家祖孙三代,再合适不过。

“50多年了,要把商南茶的‘根’留住,要把商南茶的‘魂’守住,让子孙后代知道这是商南茶文化的发源地。”这是采访期间,赵力本提及最多的话。谈及以后,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赵力本希望县委、县政府能关注知青茶园的后期发展,在发展新茶园的同时,提升老茶园的配套设施,做好茶旅融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村民干些实实在在的事。

商南茶产业的践行者

在商南茶的发展史中,张淑珍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她是“南茶北移”的创始人,在北纬33°这片绿野上奉献她的一生。在商南县,张淑珍的名字家喻户晓,在她老人家退休后,还有一个积极践行者,他就是刘保柱。

1984年,茶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刘保柱到商南县茶业站工作,直到成立商南茶叶联营公司至今已经36年,刘保柱从青春岁月到知天命之年,伴随着商南茶产业从小到大,从凭票供应到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茶叶销售网点,他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茶叶清香的味道总是让我沉醉,别人到茶园闻到的是青草气,我闻起来是清香的。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茶叶就是我的全部,我要给自己有个交代,给商南茶一个交代……”刘保柱对商南茶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深情。

“匠心做茶、品牌强茶,研发新茶”是刘保柱多年来秉持的兴茶理念。从理念的形成到一步步实施过程中,他倾注心血考察调研,设计建成6条清洁化生产线,出品的“双山牌”系列茶叶产品先后获无公害、有机茶认证,其中商南泉茗、仙茗、红茶先后获国饮杯、中茶杯特等奖。据刘保柱介绍,商南茶叶联营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国有企业,在主抓生产的同时大力做好技术研究,现有正式职工4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茶艺技术人员6人,公司拥有3000多亩的茶叶基地,2019年产茶4万多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自2017年以来,他们通过淘宝等经营性网站、微信、网络直播平台将商南茶销往全国各地,仅2019年网络销售额达200万元。

刘保柱借助产业优势,通过租用农民土地扩建茶叶基地、设立茶园管理岗位、采茶劳务等形式,带动159户贫困户增收。如今,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基地务工、采茶人均年增收2万元。“刘总,这都到饭点了,到我家去吃个便饭吧!”“刘叔,我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想在咱们的基地实习。”“这不是咱们的财神回来了吗?”……每当刘保柱到油房岭茶叶种植基地,总会得到村民们热情相待。

今年春季,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刘保柱根据茶叶生产特点,仔细研究制定疫情期间工作制度。公司于3月16日复工复产,按照就地用工原则,他们招收了附近村里的一些工人,对所有工人每天测量体温不少于两次,分发防疫物资,同时撒开工作面,减少人员聚集,确保茶叶正常生产。

刘保柱表示,未来,商南茶叶联营公司将结合茶旅文化,着力打造以茶叶生产销售及茶园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品茗观光园。下一步还要主抓陕西省茶叶清洁化加工示范点建设,对茶品进行换代升级,引进新品种,购回新设备,不断丰富市场需求,提升商南茶的产值。

新闻推荐

商南筑牢森林“防火墙”

本报讯(冯庭记李治军记者李煜)近期,商洛市商南县采取五项措施筑牢森林“防火墙”,严防春季森林火灾发生,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

商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片绿叶背后的故事)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