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龙
商洛又叫上洛,后改为商洛,我们理解为商山洛水。春秋战国时,商洛就有记载,先为楚据,后为秦占,在商洛这个地方,秦楚两强大打出手,丹水一战,楚军被斩首八万,终为秦地,最后秦孝公把商洛封给了商鞅做封地。
商洛地处陕东南,山多岭险,道路崎岖,原始森林密布,是个隐居的好去处,老辈们说:“隐进商洛山,神仙找不到”。最有名的隐者当属商山四皓,他们是秦朝博士,就隐居在商洛山里,四人很有学问,不论是治国安邦,还是诗词文章,都是一流的,商山四皓是最早记于史书的商洛文化人。
所以,商洛有记载的历史起于春秋战国,商洛的文化起于秦末汉初。
秦汉实现了大一统,汉朝定都长安。自此之后一千多年,直到唐末,长安都是中原王朝的京城,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商洛毗邻京城长安,是畿辅重地,为完成对帝国东南和东北的统治,商洛就成了前往京城长安,或者离开长安的京畿要道。于是乎,无数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在商洛至武关这条古道上,前呼后拥了一千多年。
漫长的一千年,商洛到武关这条古道越踏越结实,即使“雪拥蓝关马不前”,也要“一日赏遍长安花”。皓首穷经的努力“习得文武艺”,白驹过隙的人生也要“货于帝王家”。中国的文人们前赴后继,车轮声、马蹄声、吟唱声、吆喝声,让这个商洛古道热闹了一千年。为商洛这个京畿要道积淀了丰富、深厚、博大、精彩的文化。
有人说:“武关道成就了商洛文化”。在我看来,商洛的原生文化就很深厚,商洛历史悠久,文人居多,耕读文化到现在依然浓郁。武关道和长安只是丰富了商洛文化,这些过客和诗人给商山洛水赋予了灵气和诗意。他们对商山四皓及历史遗迹的缅怀和颂唱,即所谓的过客文化造就商洛文化,我觉得不能够完美的诠释商洛文化。商洛文化是一个本土文化深厚,滋养了过客,过客通过诗文反哺了商洛文化,而一些外来的文化又丰富了商洛文化。
秦统一六国后,商山四皓隐居商洛,不出来做官,只管游历讲学,商山四皓让商洛山有了名气和底蕴,这种文化的积淀开始发力,这一发力就持续到现在。商洛文化就如这商山洛水一样源远流长、丰厚多姿。
汉朝开始,商洛的重要交通地位显现出来,而经过商洛的这条武关道上,开始官员、诗人、商人、脚客忙碌起来。这个京畿重地开始忙碌起来,南方才子经过商洛武关道进京赶考,故而商洛武关道也有名利路之称。有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
到了唐朝大批的诗人墨客成群结队路过商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在商洛仙鹅峰下写到“商山无数峰,最爱仙鹅好”。温庭筠在商山早行写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末黄巢有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带着军队两进两出长安,从此长安没落了。商洛的京畿重地的身份也就烟消云散了。武关道开始了千年的忧伤,这一千年里诉说着不甘、委屈、无奈和倔强。
但是,文化的种子在绽放,新千年里,商洛的文化人成火山爆发式成长,商洛的作家群不仅居于全国前列,而且作品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作品产量大质量高,贾平凹的《秦腔》《废都》等,方英文的《群山绝响》《落红》等。
商洛文化——再一次在千年之后,以自己的深厚底蕴开始了新的征程。
新闻推荐
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当你走进商洛的城市、集镇、乡村,总会在沿途的公路旁、老街边看到一排排碧绿的风景树,树枝头挂着一...
商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