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自古以来,商洛花鼓就备受人们喜爱,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中被誉为“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期,由华商报社联合西安秦腔剧院、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国风秦韵——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让我们一同探寻商洛花鼓背后的动人非遗故事。
秦岭山窝花鼓多
商洛之所以被称为戏曲之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高亢激越而又细腻委婉的地方小戏——花鼓子。节日和农闲时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聚在一起看戏、听戏、学戏,在《屠夫状元》《月亮光光》以及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带灯》、《紫荆树下》等一大批经典剧目的带动下,这个从山窝窝里走出来的地域色彩浓重的地方小戏,带着它所特有的风采神韵饮誉大江南北,犹如烂漫绽放的山花,香气四溢。
商洛剧团原副团长、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海清介绍说:“起初,花鼓戏基本上就是两个人的表演形式,也叫做三小戏,就是小旦、小生、小丑戏。直到《屠夫状元》才开始有了花脸、老旦,表演也更加丰富。而且,最早男女不同腔,男声非常压抑,女声过于高扬,观众常说是“吼戏”,不是唱戏。到了《大云寺》,男女才开始同声唱。”
在传承中发展丰富花鼓戏
成立于1950年的商洛剧团,是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近几年,该团不断推陈出新,先后创作演出的众多精品剧目,不仅传承了商洛花鼓的传统艺术,也丰富了花鼓戏的内容,拓宽了花鼓戏的题材。
王海清说:“商洛人民喜欢花鼓,喜欢用这种舞台艺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商洛花鼓由地摊戏发展到今天,包含了不少热爱花鼓的人的苦苦追求和辛勤汗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加入这个队伍,把商洛花鼓更好地继承发展下去。”
在此,我们欢迎您通过新闻热线、邮件等方式,推荐陕西省非遗传承者不为人知的非遗坚守故事。同时,在7月24日(下周二),我们还将邀请陕西省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学者及领导,在华商报社共赴一场“传承之美共享非遗——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保护与传承专题论坛”,以初心致匠心,共同为陕西非遗发展助力。
>>推荐形式
1. 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拿手的非遗项目、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来稿请发送至hsbkfqgzs@126.com或致电029-62502889
纸质来稿请寄送至: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3001华商文化传媒中心9楼公共传播中心(收)华商报记者程娟 陈梦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于志兵)随着宁商扶贫协作的深化,南京市各级单位都加快了和贫困地区的对接。作为宁商协作的重要一环,资源相对单...
商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