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年地不如打半月工”
农村“谁来种地”难题如何破解
清明节过后的秦岭山区,乍暖还寒,春雨连绵。记者在洛南、商南等县几个乡村采访时看到,在时下玉米播种的黄金季节,大片大片的农田里人烟稀少,耕田种地的主要还是60岁左右的老年农民和留守妇女。
“50后年龄大了种不了地,60后种地身心疲惫,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段流传在商洛山区的顺口溜,道出了“谁来种地”的困惑。
是农民真的不愿种地吗?4月初,记者在洛南县郝坪村见到了正在地里播种玉米的村民郝魁。他告诉记者,这里过去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料庄稼,家家户户柜子里都装满了粮食,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种小麦了,吃面粉主要靠购买,大片的土地一年要闲置半年,自己只是种点玉米补充点粗粮。这位60多岁的农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承包和租种别人共4亩地,产玉米就是2000多公斤,现在玉米价格每公斤不到1.5元,最多收入3000元,再除去良种、化肥、农药、地膜、人工等成本,基本就没多少收入了!“不是农民不愿意种地,而是种地的效益太差了,种一年地的收成还不如打半月工的工钱。”郝魁满脸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了3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他们提出“谁来种地”的思路很有见地:只有在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和种粮补贴的基础上,将农村分散承包的土地逐步向承包大户、种植大户流转,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才能破解土地闲置、无人种地的难题,单靠一家一户种几亩地是永远不能让土地生金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在商洛山区,农村土地向涉农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等流转已成为发展趋势。4月9日,在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村,有30多个农民正在新建的千亩猕猴桃基地里栽植幼苗。商南佳忆德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典龙告诉记者,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去年10月从油坊岭、刘家沟等4个村按每亩750元租金流转土地1000亩,现在已经栽上12万株猕猴桃。他说:“我们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无人种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基地里打工,不仅有现金收入,还能接受培训学到技术,说不定几年后一些农民就成‘土专家\’或‘种植能手\’了。”
“回家创业才是真正给自己干事”
农村“人才稀缺”成为发展最大短板
柞水县朱家湾村,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一户户高端民居五星级装饰豪华气魄,一个个景区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一家家农家乐高朋满座,一派美丽乡村人气旺盛的景象。
村委会主任毛家锋介绍说,朱家湾村有4个小组468户1750口人,前多年每年都有三四百人在外地打工谋生。近几年,村子依托牛背梁、秦楚古道景区和盘谷山庄等旅游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服务业,在外打工的农民陆续回来创业了,村里光农家乐就由3年前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128户,旅游服务业收入已占到村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无独有偶。正在朱家湾花锦园休闲度假区指导农民种植花卉的青年农民陈盛林,也是曾经在外挖过煤、干过小工、开过摩的打工族。他回到家乡流转土地230亩,建立了柞水卉丰扶贫现代农业园区,主要从事花卉种植、畜牧养殖和食用菌栽培,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今年初被评为全省十佳职业农民。陈盛林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以前漂泊在外打工,干活出力还不讨好,现在回到家乡创业才是真正给自己干事,为群众造福。”
据商洛市劳动就业局负责人介绍,国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出台后,外出打工的农民明显减少了,回乡创业的越来越多,就连前几年争着抢着进城的农民也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环境的压力,纷纷返回家乡就地打工或创业。2014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60.4万人,到2016年底已经减少到53.95万人,有6万多人选择了在当地就业创业。
记者在商洛采访时了解到,近两年来,伴随着全市16个美丽乡村、7个秦岭特色小镇、4个省级文化名镇和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脱贫攻坚重点村的集中建设,农村淘宝、物流快递等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迅猛增长,农村“人才稀缺”的短板已经暴露无遗。尽管有大批返乡农民工、涉农企业员工、大中专毕业生等进入农村干事创业,但农村发展急需的规划设计、乡村导游、农家厨师、农产品检测、合作社监管等专业人员还是少之又少,十分紧缺。商洛一些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有识之士建议,各级政府必须花大气力尽快补上这个短板,加大力度培育农村的“土专家”“土人才”,以适应现代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需求。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农村“转型迭代”需要更多职业农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下的农业现代化既包含经营主体中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传统主体在市场倒逼机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催生农业这一传统业态进行着迭代升级……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创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我们希望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韩部长说的农民,指的是新型职业农民。
商洛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3年来,全市13个培育机构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新型经济组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29人,被认定为初级以上职业农民1920人。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催生和激发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活力,50%以上的职业农民领办或参与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大幅扩张。目前全市已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95家,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24个。
今日的商洛,农村正在城乡一体化和二元结构中改革转型,农业正在传统与现代中迭代升级。在这个“转型迭代”的进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开阔视野、勇于开拓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创业者和实业者,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商洛市农业局局长刘清民说:“培育职业农民涉及农业生产、服务、经营等多个领域,需要政府多管齐下,部门通力协作。除市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等培育机构外,政府还可以出台优惠政策,扩大职业农民范畴,免费在省市职业技术院校开办农村急需人才的专业班、职业班,把更多有文化的农民培育成为职业农民。”他告诉记者,现在商洛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若能持续发力,把5%—10%的农民培育成职业农民,那农民的地位就会大为提升,农村“谁来种地”“人才稀缺”等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新闻推荐
洛南县景村镇车塬小学全体教师在校长刘君山、主任刘宏亮的带领下,严抓各科教学计划的落实,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以“讲实用、讲效益”为原则,努力使全体教师的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
洛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洛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