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核桃产业现状调查
柏峪寺镇林业站职工个人出资建成的洛南核桃主题馆
县核桃研究所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果农修剪
保安镇果农为核桃树喷药防虫
□ 张正平 张宏 许雪永
洛南是绿色的。洛南也因核桃而闻名。
沿洛河而行,无论是河道两侧,还是山沟坡塬,横看成排、竖看成行的核桃树,与碧水蓝天构成了洛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核桃是商洛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特色农业‘八大件’之首。"2015年12月17日,商洛市委书记胡润泽在洛南县召开的全市核桃科管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打造核桃产业强市、唱响中国核桃之都’的战略定位,始终紧盯‘规模发展、提质增效’两个目标,奋力实现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核桃产业在全市农民增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言而喻,也足以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对这项富民产业的空前关注。那么,作为代表商洛核桃产业最强实力的洛南县,发展规模和效益如何?核桃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目前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日前,记者深入洛南镇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规模发展打基础5亿产业遇“瓶颈"
质效掣肘金字品牌打造
据史料记载,洛南栽培核桃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城镇蒋河村闻名全国的“中国核桃王"经国家核桃专家鉴定,树龄在500年以上,至今仍生长茂盛,开花结果,常有外地游客来此拍照留念。
而真正让洛南核桃享誉中外,源于1958年洛南核桃进京展出后毛泽东主席的一则光辉批示:“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经验值得推广"。自此,洛南核桃这一金字品牌走红了大江南北。
核桃代表着洛南,洛南因核桃而自信。据了解,从1992年起,洛南县核桃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已建成万亩核桃基地21个,千亩基地58个,500亩示范点125个。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核桃68.7万亩,1514万株,其中良种建园46.7万亩,核桃总产量2.1万吨,总产值5.2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312元。洛南核桃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1金1银和4个优秀奖项、首届中国核桃节1银6优大奖,2011年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荣获中国绿色核桃十强县称号,201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洛南核桃"商标,2014年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3.01亿元人民币。
5个亿的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相当于一年的财政收入!
无论是核桃的规模,还是核桃的产值,洛南在全市始终拥有着话语权。值得商榷的是,洛南核桃在提质增效和打造品牌上需要冷静思考:群众缺技术,单株产量低,品种易混杂,内热外面凉。
“我们是喝着洛河水,吃着洛南核桃长大的,但总觉着现在的核桃吃起来没有原来核桃地道。而且核桃产量低,卖不上好价钱。"麻坪镇孤山村支书王玉民一语道出了洛南人对核桃的万般情结。
洛南县林业局局长张昰介绍说,随着产业规模扩张,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群众因缺乏科学技术,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单株产量低。保安镇万亩核桃园建起后,五六年了只有零星挂果,当地群众戏称“有公无母"。另外,品种杂乱现象严重,一个园子多个品种,早食品种与晚食品种、当地品种与引进品种相互混杂,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西洛"系列是洛南核桃的代表品种,现在市场很难买到,而甘肃、宁夏一些核桃却抢占先机,打入洛南市场,使洛南核桃这一品牌面临边缘化风险。加之,核桃青采现象严重、产品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完备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洛南核桃产业做大做强。
重栽轻管效益低粗放经营难规范
政府有为补足发展短板
核桃是农民的希望树,致富树,摇钱树,这是铁的事实。石门镇安沟村王玉锋承包了60亩核桃园,去年亩产值7000多元,一年收入40多万元。他拿出县核桃研究所印发的一本科管小册子说:“我是按照这一套技术严格管理的,从统一品种,到深翻、修剪、施肥、涂白、抹芽、采收,每个环节都按照要求做。为了节约施肥成本,我还在核桃林下散养土鸡,以鸡粪代替化肥,降低了成本。"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大多数群众看来,有苗不愁长,有树不愁果,他们把这“铁杆庄稼"当作收入的补充,重栽植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没有上升到产业化经营的高度。记者在一些村镇调查,科学管理成为农民增收的“拦路虎",大部分群众栽植的核桃树,每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
如何补齐产业发展中的短板,让核桃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洛南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发展思路:领导包抓,科管齐上,政策扶持,不留死角。
为此,洛南县制定出台了核桃科管三年实施方案,将核桃科管与***、全域旅游相结合,要求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其他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处5000亩、3000亩、2000亩示范点,各镇(办)主要负责人分别包抓一处500亩、300亩科管点,一抓三年换人不换点。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筹集1000万元,先期向各镇(办)拨付科管启动资金5万元,其余资金实行以奖代补。
“各镇办各部门要把核桃产业作为当前的工作重心,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狠抓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让核桃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洛南县委书记璩泽涛表示。
群众有产业基础,政府有扶持政策,提振了业务部门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信心。洛南县林业局调配核桃专用肥1000吨,配发核桃修剪工具900余套,购买核桃喷涂防虫剂12吨,举办镇级培训30余期4000人次,发放《洛南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手册》2万余份,组建3支专业技术修剪队伍150余人进行现场指导。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各个管理环节一个不落,为群众做示范,向科管要效益。
据张昰介绍,该县今年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建立核桃科管专家库,研究制定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洛南核桃科管技术规范,在林业系统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各镇挑选培训镇、村级技术队伍和农民技术员,健全核桃科管网络,推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市场体系待完善 产业链条需延伸
转型升级助农脱贫致富
洛南核桃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至今仍处于市场萌动期。怎样才能让洛南核桃走出规模大效益低、重栽植轻管理、品种杂名优少的低谷,实现提质增效?如何将核桃产业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增收群众脱贫?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延伸核桃产业链条,加快核桃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步伐。"洛南县县长王宇鹏说,“洛南核桃历史悠久,需要继续优化结构,加强科管,瞄准市场,农民才能从核桃的附加值中分享更多红利。"
县委、县政府一锤定音,洛南核桃走向市场的能量正在释放。
已有41年历史的洛南核桃所,是全国唯一的县级核桃研究机构,该所依靠自身力量,从洛南野生品种中先后筛选出了西洛3号等优良品种,引进选育香玲、中林、辽核等早食品种,在石门镇苏冯村建立了良种采穗圃,并对实生树进行了嫁接改造,良种建园得以较快发展。
为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洛南县积极鼓励和发展核桃专业合作社和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已建立镇级核桃专业合作社19个、村级核桃专业合作社200个。永丰镇街西村王中良长期从事核桃收购和核桃初加工,5年前依托知名企业“六个核桃"成立了“洛南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年加工核桃仁4500吨,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集散地。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核桃产品附加值,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洛南引进民营资本,投资35亿元、占地31.8亩,在县工业园区陶川片区建起了天玉油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核桃油及核桃肽饮料、核桃益生菌蛋白及原味饮料,获得3项国家专利,年产值达10亿元。
核桃全身都是宝,在国外人称“益智果",在国内享有“长寿果"美誉,核桃衣是一味常用中药,就连核桃壳现在也派上了大用场。落户于谢湾大渠川的盛大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现在已建成了核桃壳加工生产线,年产模料2000吨,产值500余万元,产品广泛应用于手饰、玻璃器皿的打磨、抛光和喷砂等领域,远销国内外市场。核桃从采食青果、休闲观光、干果交易、果仁深加工,到核桃壳综合回收利用,一个提质增效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为了让洛南核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充分论证,借鉴外地产业发展经验,在西城区征地30亩,启动建设西北核桃交易市场和洛南核桃文博馆。交易市场集科技研发与会展、果品与果用物资交易、鲜果冷藏、物流配送、综合加工区、综合管理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力争形成西北地区核桃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为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引擎。
洛南发展核桃产业助农增收,是精准脱贫的成功典范。在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我们期待这一久负盛名的“黄金益智果"将借船出海,扬帆起航!
新闻推荐
——商洛市政协助力鞑子梁古村落保护工作掠影□何旭阳鞑子梁石板房文化古村落,位于商洛市洛南县北部的石坡镇刘塬村,距县城45公里,海拔800至1100米,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村落房屋...
洛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洛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