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说起平菇的优点如数家珍
工人制作菌袋
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大潮中,许多村子发展起了商洛传统的香菇产业,大量香菇大棚在各个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在香菇产业形成规模的同时,近几年的香菇价格却不如以前高涨。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上,总有创业者在积极尝试,试图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子。近日,记者深入丹凤县寺坪镇,找到了种植平菇的小伙张斌,了解到他的创业故事。
城里娃山沟沟里创业
在一次外出游玩的过程中,平菇进入了张斌的视野。考察了外地大型平菇基地,了解到平菇不仅生长时间短,市场需求也比较旺盛,他就详细询问了平菇的产量和产业前景。回家之后,他看到商洛本地种植平菇的企业比较少,刚好可以在产业的差异化上做文章。于是在2016年,张斌和朋友合伙,在寺坪镇赵塬村建起了食用菌基地。
初次“试水”遭遇失败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原来的旧场地已经不能适应需求。于是,张斌才将基地搬到了新的场地上,并在大棚之间建起喷淋系统,降温的同时可以补水。 反季种菇赢得市场
“反季节平菇的出货期刚好在每年的4月到7月,那时市场上几乎没有平菇,所以平均每筐八九斤平菇可以卖到30元,去年最高的时候曾卖到上百元。”张斌介绍道。
但最初跑销路时,他也栽过不少跟头。开始时,平菇种出来,采摘装筐,张斌就用卡车拉着菇直奔西安的蔬菜交易市场。但由于人生地不熟,收货总被安排在最后,但那时,平菇已经缺水萎缩,卖相十分不好。此时,收购方便大幅压低收购价格,张斌没办法只有忍痛卖了。
后来,他决定既然要干这行,就把事情做好。他咬牙又投资在基地里建起了冷库,买了冷藏车,硬件的提升,保证了平菇的品质,销路也随之变宽了。现在,他的平菇由于品质优良,除了给西安供货外,上门来收购的也不少,北京的客户在收到张斌寄去的样品后,也下了订单,对方对张斌的平菇赞不绝口,并建立起长期供货关系,每次发货量都是3大车共计1000多筐的平菇。
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
50岁的贫困户魏长喜自食用菌基地修建时,就来到这里务工。以前,他也外出打工,可自从5年前大儿子突发精神疾病,为了照顾儿子和家里,他就不再外出了。现在,他和儿子都在这里务工,魏长喜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儿子只能做一些轻点的活,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另外,勤快的魏长喜还种了3亩多地的金银花,家里还养了几头猪,在2018年他家就实现了脱贫摘帽。“每天有啥活就干啥,最主要的是能照顾儿子,还能带着他一起打工,一边干活一边把家里的活也顾上。”魏长喜一边麻利地干着活,一边说着。
目前,张斌的食用菌基地带动了3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400元。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当地村民务工,增加了收入,为贫困户顺利脱贫打下了基础。目前,张斌已做好了基地明年的发展计划,他准备明年将规模扩大到30万袋,继续拓展销路,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让这一朵朵平菇成为带动山村富裕的致富伞。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喆)今年以来,丹凤县持续深化从严治党,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管处用力,推进党建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加强政治建设...
丹凤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