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址全貌
新闻提示
今年2月,《上雒古城遗址探秘》一书出版了。这本书的作者李明记老人,用24年的时间,丈量着脚下的土地,寻访着残存的遗址。凭着他心中的那一抹执念和热爱,为了保护“上雒古城”,他不断奔走呼喊着;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上雒古城”,他用11万余字、上百张的照片记录下了古城遗址的风雨变迁。
8月10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向商洛市博物馆赠送了“上雒丞印”、“商丞之印”秦封泥复制品两件,两件“宝物”把商於古道的历史提前了100多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对寻找“上雒古城”提供了新的线索。
“上雒古城”究竟在哪里
一间陋室、一张稍显破旧的书桌、一张已使用了多年的毛毡垫子,砚台里的墨汁还未完全干涸,笔筒里插着大大小小十余根毛笔,宣纸上“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唯馀幽径草,尚待日光催。”的诗句还散发着墨的清香。这是唐朝开元年间著名丞相、诗人张九龄的诗作,也是李明记老人最喜爱的诗作之一。“闲来无事,练练字而已。”李明记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1993年他退休以后,就拿起毛笔,练起了书法,还捧起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李明记还自我调侃道,“就像个学生一样”。
1939年出生,已年至78岁的李明记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商洛市代街村人。1993年从丹凤县农业局退休的他,原本可以像普通老年人一般,游山玩水、养花遛狗来安享晚年,但李明记却偏偏不这么干。
或许,正是如他自我调侃的一样,李明记不仅仅是像个学生,还有着如同学生般的好奇心。“大概就在我退休前后吧,村里的一些长辈就说这里可能是‘上雒古城\’的遗址。”李明记说,以前他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古城村”,而且他还曾听村里人说过,在这附近还见过古时的墓道呢。
《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描述的夜村高桥村孝义古城是:“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均临丹江,城址略成扇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址西部残存夯筑墙垣,残高1.4米。遗址表面文化遗存丰富……”
书中只说是汉代“原古城遗址”,没有说是什么名称,更没有说是“上雒古城”。那么,古城村世代口口相传的“上雒古城”究竟在哪里?抱着这种好奇心,李明记查阅了大量资料,也走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但是对于“上雒古城”真正的所在地,他依然没有答案。也许是好奇心的驱使,也许是他心中的执念、也许是出于对故土怀有深深的热恋,李明记开启了他的寻访“上雒古城”之旅。
在质疑和病痛中找寻历史足迹
《战国策》说,“楚魏战于径山,魏许秦以上雒。”对于古代“上雒古城”史书上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是对于“上雒古城”真正的所在地,却没有任何的记载。
1993年退休后的李明记,根据史料之中的记载以及村子里的传说,用自己的双脚穿行于已经长满了杂草的山梁、种上农作物的庄稼地。每当发现有古代筑城的痕迹、或是残存的秦砖汉瓦、亦或是有村民挖出古代的陶罐等器物,李明记都非常兴奋,会去把这些记录下来,或是到实地进行勘察。为了更好的记录这些残存的器物或是遗址的痕迹,李明记还用自己的退休金专门买来了数码相机,并且向儿女们请教如何使用。“买的第一个相机是佳能的,花了4000多元,后来不小心弄丢了,里面存的一些照片也没了。”难过了好一阵子,李明记咬咬牙,又按照原来的型号重新买了一台。
但是李明记所做的这些并不被村里人或是儿女们所理解。“爸,你都退休了还折腾啥,安安稳稳的生活不是更好嘛。”儿女们的劝说,并未动摇李明记的决心,他依然每天记录着、寻访着。李明记的同村老乡李建国也多次劝他,“这么大的年龄,还弄啥咧,又没有名也没有利的,白费这功夫干啥。”李明记说,他到村里开会的时候,也有很多村民以及村干部质疑他,但他都未做过多的解释,只是默默的做着。
2009年,李明记被查出患有食道癌。或许是他顽强的毅力感动了上天,或许是他的心底深处还有着梦想,在经过简单的放疗以后,李明记又开始了他的工作。据李明记的好友李文华说,李明记并非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也不曾在考古部门做事。“所以对于他来说,做这样的事情,几乎要从零开始。”为了他的梦想与坚持,李明记经常工作到很晚,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一遍遍的翻阅《古汉语词典》。甚至不顾年老体弱,拖着有病的身躯,不避风霜、不畏严寒,下城壕、上山梁,寻找先民们留下的蛛丝马迹;从古道边、河堤旁辨认昔日车马舟楫行驶的痕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常年的奔走记录,让李明记有了重大发现,今年2月,李明记将他24年来所拍摄的照片,以及文字的记录编写成了一本书,并且自费一万余元出版。“雒亭,秦、汉建制名和陶制品产地名。2000年在古城遗址附近的刘二村所发掘出带有‘雒亭\’铭文的陶罐,正是《秦朝上雒建治的发现》中秦朝关中内史所辖的上雒县治‘上雒亭\’建制的缩写和县治辖亭简称。”让李明记尤为兴奋的是,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珍藏的一枚“上雒丞印”封泥更是佐证了“上雒古城”的存在。李明记说,“雒”同“洛”,“上雒”是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上雒”一直被误认为是始于汉代由商分置的建制。
古城破坏日益严重亟待保护
精神矍铄、十分健谈的李明记使得记者都不敢相信这是大病初愈的耄耋老人。在谈起寻访“上雒古城”之旅的时候,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上雒,因‘鄀’\‘雒’地而始名,秦始县名。”李明记说,历史上商州地区只有“商”,而没有“上雒”的记载和历史标注。但是《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结束了这一现状,也使得“秦商县在汉时西置上洛县建制,将该地(大约现商洛市地域)划一县为二县之一”的历史得以纠正。而他的治所就在古上雒,即今天商洛市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
在李老先生的带领之下,记者探访了“上雒古城”,在长满荒草的土地上,时不时地还能见到一些秦砖汉瓦的残片。在已经废弃的砖厂南侧,记者发现了一段五六米长、夯筑痕迹十分明显的古城墙残存遗迹。“你看这个土块,很紧实而且土质也很细腻,这是因为古代筑城的时候,都要先将土筛过以后,在进行压实。”李明记指着古城墙说,原来这一段城墙保存的比较好,后来修了水泥路,破坏掉了很大一部分。
“在‘上雒古城\’内有着一处烽火台,我还上去过。而且在古城遗址内还建有一个‘普光寺\’,里面有大佛殿各三间。太可惜了,现在都被毁了。”李明记告诉记者,之前这里还出土过很多的文物。“像带有花纹的瓦片、砖块、铜钱、陶罐以及铜制的印章等,有很多,但都被附近的村民捡到以后拿回家了。古代的铜箭簇当时发现了很多,而且附近村里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有。
24年来,李明记不单单是将这些发现记录了下来,他还拿着这些资料,去寻找相关部门,希望能够将这里保护起来,免遭破坏。“我找了多次文保部门,而且还写了信,但是都没有引起重视。”李明记说,因为人们的不了解和政府部门的不重视,20多年以来,这里所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根据李明记的统计,“上雒古城”有49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11处陶窑,70多个塑像,24处壁画遭到破坏。过去这里还能见到部分文物,但现在却只能看到残存的遗迹了。
“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人们了解古城遗址,有关部门能够将这里保护起来。”李明记不无担忧地说,不要在过了多年以后,这里连遗址都看不到了。
采访手记
守住我们的“根”
“上雒古城是生我、育我、呵护我的地方,我的血液融满了他的情感。为此,我愿用生命来守护它!”24年如一日,李明记老人孜孜不倦地坚持对“上雒古城”进行探访调查,记录每一次发现和每一次的变迁。
事实上,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当下中国真正在关心和保护古迹遗址的,除了一些对口的官员、学者,就是一群民间保护者。这些“文物拾荒者”默默奋斗在街头巷尾,鲜为人知,更不要说是得到应有的赞誉了。
古迹遗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不仅是各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而文物保护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依法保护遗迹,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就该成为共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不曾断代文明的国家。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绵延万里的长城,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唐墓的壁画,皖南的民居以及许许多多古迹遗产都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构成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绚烂而独特的文明景观。历史遗迹是宝贵的财产,也是我们的“根”——对历史遗迹最好的尊重就是保护。这个责任不只是文物保护部门、一些专家以及少数志愿者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应该深信,只要每一个人都有自觉维护古迹遗址的意识,中华民族的古迹遗址就不会再哭泣;只要每一个人都有意识地去维护古迹遗址,中华民族的古迹遗址就一定会永放光彩。
文/图李炜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樊利仁)丹凤县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目标,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认真念好“学、做、常、优”“四字经”,深化“先锋引领·丹凤朝阳”党建主题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
丹凤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