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与古代东函谷关(潼关)、北萧关、西大散关称之为“秦之四塞”,坐落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武关古塞北依陡峭的少习山,东西南三面武关河环绕,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清人顾栋高诗曰:“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
历史上的武关道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正如清谭嗣同《武关》诗云:“横空绝磴晓青苍,楚水秦山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诸国多次兵出武关进行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四次出巡东方,其中两次通过武关道。农民起义首领陈胜的大将宋留,曾率兵攻入武关。秦末汉初,刘邦领兵破武关,战蓝田,入关中,占咸阳,灭秦朝。汉景帝时,大将周亚夫神速通过“武关道”而平定了“七国之乱”。唐代郭子仪整兵西出武关,吐番闻风而逃。李自成义军屯兵商山,出武关,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白莲教、太平军、义和团攻入武关,震撼朝廷。1932年,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激战于武关西之寺底铺,击败军阀刘镇华部,胜利北上。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唐代,其交通地位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贞观、开元年间,首都长安与江淮之间的交通往来,除贡赋物资及笨重行李,要取道黄河、汴水和渭河漕运外,官民商贾往返多利用商山路的便捷条件。故有人称武关道为“名利路”。唐王贞白《商山》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白居易在《登商山最高顶》诗中描写:“高高此山顶,回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一条西北与东南地区相联系的捷径道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关古隘不仅是军事要塞,而且风光绮丽,气候温润,古来就有余光反照、笔山鹿鸣、龙潭古寺、砚水鱼妖、石桥古渡、白岩仙迹、玉泉串珠等武关八景,武关胜塞也被列入全国名胜辞典。历史上,历代文人骚客驻足武关时,无不留有佳作传世。据不完全统计,古人写武关的诗词多达上百首之多,这些诗词,犹如一坛酿藏了数千年的醇酒,至今还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芬芳。
晋朝人周弘正的《入武关》:“武关设地险,游客好邅回。将军天上路,童子弃襦来。挥汗成云雨,车马扬尘埃。鸡鸣不可信,未晓莫先开。”道出了武关的险峻,使人如临其境,如历其险。唐李涉的《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写作者二次罢官出京过武关时的见闻感受,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气势磅礴,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元稹的《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抒发诗人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在武关读到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杜牧的《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诗人由武关触发怀古之情,诗中雄心壮志的激情、无可奈何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深沉以及敬仰先贤、感伤自己的情感,具有感人的魅力。宋寇准的《秋日武关道中》:“行尘漠漠起西风,来往征轩似转蓬。驻马几多愁思苦,乱蝉衰柳武关中”。写政治家寇准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出巡到商洛县,留经武关时的情境和心境。
今日,我漫步武关古镇,穿越时光隧道,千百年来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雄关要塞,仿佛在脑海浮现。烽火连天,硝烟蔽日,战马嘶鸣,英雄逐鹿的场景,也依稀在眼前晃动。然而,历史上著名的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和昔日厮杀打斗的古战场都早已荡然无存了。面对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斑驳古遗址,只有靠想象、联想,怀古抚今了!
新闻推荐
杨青山给本报读者题写祝福语庾岭镇曾见证了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的革命历程,特别是镇上一幢灰瓦泥墙的老房子,门楣挂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的牌子,房子的主人是已经62岁的丹...
丹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