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当国家有需要、党和人民有需要时,不管任务多么艰巨、环境多么恶劣,他总是挺身而出。
1979年,国家要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他并非不知道西藏天高地远,并非不知道那里生活艰苦,并非不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1988年,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组织上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心里清楚,家里困难重重: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亲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但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于是,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6万,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地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就像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本报记者李娜整理报道)
新闻推荐
融媒体记者廖晗2021年夏季高考于昨日开考,高考期间的各项细节需要考生和家长们注意。高考期间,有些考生粗心大...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