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村的进村路,两旁是姜窖的“门洞”。
老人们在小河边休闲拉呱。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已拥有多项殊荣的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再次榜上有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王老村,这个藏在深山的寂寥村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刷新人们对它的认知。初夏,记者专程一探。
洞藏姜山
从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办事处驻地驱车向西北,一路爬坡而行。路旁松柏婆娑,山风中伴着草木的清香。车行大约十多分钟后,路边的山体突然现出一个齐整的大缺口,一个别致的仿古村碑矗立在路旁。王老村到了。
进村的路劈山而建,两旁的山墙上,每隔一段便会开一个小门。“那是王老村的姜窖。”同行的雪野街道工作人员刘雪婷介绍。
王老村只有579口人,却有山场4000亩、耕地426亩。王老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华介绍,王老村共有板栗1746亩、大姜300多亩。全村林场、耕地由集体经营,让村里的农作物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变得简单起来。如今,王老村的瓜果、蔬菜已成为品牌,价格是市场上普通瓜果的两倍。
“为了让生姜卖个好价钱,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在花岗岩山体上开凿了200多个洞穴。这些洞穴四季恒温,用来存姜,特别好。现在,我们王老村的‘洞藏姜山’已打出了名气,存姜的姜窖也成了景观。”正在姜窖出姜的村民张永贵说。
发展民宿
说话间,一片灰瓦白墙的徽式建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那是我们村的连片住宅区,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水电齐全,一楼自己住,二三楼搞民宿,住过的人都说好。”张建华自豪地说,“一共99栋,请设计院设计的,几十年也不会落后。”
2009年,王老村家家户户住上了2-3层的联排别墅。原本,村里也想和其他地方一样,盖几座五六层的居民楼。可村民们都说,那样的话农具没有地方放。“小别墅更利于发展民宿搞旅游。”说起从自己手里经办的事儿,已经退下来的王老村老党支部书记魏振龙十分感慨。
过去王老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虽然村内山水资源丰富,但乡亲们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苦日子。别墅群建起后,王老村“两委”瞅准了旅游兴村的致富路,请来专家作规划,紧锣密鼓修整道路、开发景点,2014年,村党支部带头成立起了王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当年便发展社员39户。
借力发展乡村游,2015年,王老村喜摘贫困帽,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近两万元。
“搞培训、定价格,我们的民宿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客人住着很放心。”村民张维来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搞民宿的同时,他还开起了一家炒鸡店。“现在,光农家乐食宿这一块儿,我家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再加上2亩多生姜,日子越过越红火。”
张建华介绍,今年,村里和鲁商集团签下了共同发展协议。旧村老屋交由鲁商集团重新设计,打造高端民宿、景观公园。项目完工后,鲁商集团负责管理运营,既能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又能增加集体收入。“现在,村里搞民宿做旅游接待的农户已有58家,将会带动更多的人端起这碗生态饭。”
9个博士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王老村“两委”没有忘记村里需要照顾的老年人。2012年,村里在最漂亮的地段建起了13所带着小院的老年房。轻轻推开一户小院的院门,76岁的魏振花大娘正在院中剥着花生。“我这小院水电齐全,有厨房,还安着厕所。闲着没事儿了,就到院外小河边坐坐,和邻居老姊妹们拉拉呱。”魏振华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别看我们村子不大,出的人才可不少。”张建华自豪地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村里已考出了56个本科生、10个硕士,9个博士生。村民们不比吃穿比教育。“为了解决在外学习、工作的孩子们的后顾之忧,现在,我们正在兴建一处四层带电梯的养老公寓,让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住。争取明年下半年就能投入使用。”
漫步街头,写着“洞藏姜山”“山泉王老”的红灯笼随风飘舞。不远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正在兴建,工人们忙碌地安装着游览车充电设施。
农村大众报记者姬飞燕
新闻推荐
马元孝——青岛华厦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青光眼科主任。每周一、三、五坐诊。专业研究白内障基础及临床;熟悉各类白内障...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