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雪域高原乍暖还寒。在拉萨西南方向,距日喀则310公里的聂拉木县乃龙乡达曲村,农牧民开始忙碌起来了。青稞田里,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拖拉机拖着长长的铁犁,将田地里的土壤翻了起来,一派热闹景象。
他们要种植西藏人参果。“收入比青稞高。”达曲村党支部书记乃久欧珠说。
乃龙,藏语意为“产青稞的地方”,属半农半牧乡,这里的农牧民群众靠种植青稞、油菜和土豆,牧养犏牛、牦牛、山羊、绵羊等为生。达曲村位于318国道沿线,距县城120公里,平均海拔4350米。
如今,小小的人参果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带动下,达曲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
“空壳村”长出集体经济
“群众改种西藏人参果,是对现代化科学种植技术和对山东烟台援藏干部的信任。”乃久欧珠说。
多年来,达曲村种植品种单一,村民靠天吃饭,农牧民群众人均收入较低,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2011年以前村年收入几乎为零。如何因地制宜破除“空壳村”的尴尬,早日实现村民致富的愿望,乃久欧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此,村里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和群众代表会,寻求致富良方。
经多方探讨,他们决定结合自身实际,以人参果产业为支撑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同时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西藏人参果,又名蕨麻,生长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是藏族群众藏历新年和节日待客必不可少的美食。
聂拉木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西藏野生人参果生长的“天堂”。2011年5月,在县政府和山东援藏的支持下,乃龙乡达曲村农产业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县政府投资50万元、山东援藏投资5万元,修建合作社业务用房,购买了磨面机、榨油机等机具,成立了加工作坊。
此后,对口援助单位又培育出产量高、果形优良的品种。乃久欧珠算了一笔账:“1亩青稞地能产青稞300多公斤,1亩地1年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如果按亩产150公斤人参果算,1亩地的收入大概有四五千元。”
内外结合齐推动
找到了产业发展方向,新问题接踵而来:摊子是铺开了,经营活动怎么开展呢?
乃久欧珠带领党支部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家的观念统一了:“村里的人参果必须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并加工后出售,不得私自压价交易。”仅此一项便将原来群众个体出售的40元1公斤的人参果提高到加工包装后的70元1公斤,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他们认识到,人参果合作社存在增收途径单一、收益周期长、既得利益少的问题,满足不了当地群众和有技能返乡青年在家创业的愿望。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决定继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15年4月25日,聂拉木县受尼泊尔大地震波及,损失较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经村党员大会研究决定,合作社不断壮大人参果产业的同时,开展与灾后重建相关的工程机械运营,走多元化发展路子。2017年,以合作社结余资金为基础,村里拿出80.3万元购买1台装载机和1台挖机投入到灾后重建中。2018年,工程机械运营盈利26万余元。
2017年,达曲村党支部又针对本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的现状,借助乃龙乡劳务输出平台,以组织专项培训班和办好“夜校”为主要抓手,主动搭建了“以家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培养了一批有技能的致富能手。内外结合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增收效果日益明显。
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村集体富裕了,党支部通过利用合作社历年利润设立的公用资金,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村子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变,村党支部在维护河道防护堤、维修更换饮用水管、美化村貌等方面投入资金达37万元;逢年过节,村民还能收到村集体的慰问品,6年来共发放慰问品折合人民币37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盈利额中帮助本村住院病人补助500元/人次;对考上大学、高中的学生一律奖励500元;在每年重要节日组织村民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增添节日气氛,增强群众交流。
“现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60余万元的盈利,村党支部是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达曲村村民们说,党支部把人心聚了起来,小康生活的大道越走越宽阔。
新闻推荐
王云霄是国网山东信通公司调运中心的一名青年员工,工作中他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一心投入电力行业网络安...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