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杜鑫)“在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科学性修复、开发式治理,摸索出一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做法,涌现出一批具有推广和借鉴作用的典型案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日前在该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该司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从中选取10个,印发了《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
这些案例有,山东威海华夏城建设,以矿山生态修复后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和生态就业;安徽淮北绿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探索形成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新产业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的成功模式;云南大板桥探索出一条资源复合利用、经济开源节流的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子;浙江长兴县原陈湾石矿通过社会资本集中投入、建设运营推进生态修复,带动旅游发展,等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依存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必然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甚至破坏。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采以及海域开发利用等影响,使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历史欠账多、修复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矛盾非常突出。
“近些年,中央财政在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蓝色海湾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投入了一定资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面对量大面广的生态问题,还存在不足。”周远波说,一方面政府财力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形成了现实的瓶颈制约。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新闻推荐
11月8日凌晨2时许,从市防控指挥部获悉,经排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海联冷库一份环境样本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一名装卸工人核...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