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韩浩月新书《座无虚席》是一本文艺随笔集。第一辑“告别信”,是写给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去世的文艺大师的悼念信;第二辑“心灵史”,勾勒出了文学名著在作者内心留下的波澜、荡开的涟漪;第三辑“光影梦”,是从黑暗的影院走进阳光下之后,丰富观影体会的表达;第四辑“注目礼”,是向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文艺人物表示致敬。
我读本书,尤其关注那些读书品人的文字。韩浩月对笔下人物有着精准的定位,比如对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批评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而韩浩月在《座无虚席》中写道,他最推崇金庸制造了一个浪漫的世界,“他笔下人物的浪漫主义,散发着纯真与深情、真实与隽永。”想当初我追读金庸并且买下他的所有武侠作品,岂不正是情之所至、追随浪漫踪迹的举动?
《座无虚席》所写到的电影人与电影,我最喜欢写吴贻弓导演的那篇,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是国产片经典,影片里的英子被“拍活”了,惹人喜、令人爱,电影的每一幅影像,都能够轻易把人带进故都北平城南的胡同里,并因之领略许多美、感受许多忧。韩浩月对吴贻弓电影如此评价道,“他通常从小人物入手、从个体视觉切入,把命运与悲欢融于历史背景下,拍出令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相比于等身的著作,一顿毒打以及决绝的一跳,更容易让一位作家被永世铭记。”韩浩月这样评价老舍令人印象深刻。身为作家,以被毒打一顿和跳湖而被人记得,这是老舍的生命伤痕,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纪念老舍,不是为了揭开伤疤、展示伤口,而是要唤醒我们心中的悲悯与良知,就像韩浩月所说:“好在,寻求内心的悲悯与良知,越是在一个现代的、追求进步的国家,越会凝聚成巨大而又有声的需求。”
《座无虚席》的创作源于温热的心灵,这份温热也可以直达每一位读者的内心,激荡出难以忘怀的共鸣。韩浩月读完《荒原狼》,认为灵魂不被伤痕占据并且可以永远保持年轻;他觉得《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是绝情的、残忍的,然而其勇敢与执着依然是可贵的;他评价电影《一九四二》,说“我们都是难民的后代”,“无论现在贫富与否,无论祖籍河南、山东,还是别的什么地方,我们都是难民的后代”。
韩浩月的阅读与解读都是开阔而通透的。评书、观影、品人,对韩浩月来讲,不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之举,而是正襟危坐的审视、品鉴、汲取,因为这份认真,故而需要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在《座无虚席》中,我读到了一份沉稳、一份安静,还有一份宏大。
何为“座无虚席”?在韩浩月眼里,经典的书籍、耐看的电影、品格高尚的人,都有着隽永的价值和意义,和他们(它们)在一起,就是觥筹交错、永不散场。《座无虚席》就是一个属于他个人的世界,在夜晚,是高朋满座的宴席;在白天,是能帮人脱离浮躁走向安静的“图书馆”。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座无虚席”的世界。(据新民网)
新闻推荐
用力工作、用心生活。从田间地头、从厂房车间、从工地的脚手架上,他们走进公众视线,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 这些普通劳动者这样成为“网红”
阅读提示工厂女工、环卫工人、火车司机,普通劳动者网上爆红的故事,如今不在少数。他们没有高超的拍摄技巧,没有高级的摄影设...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