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东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今日山东 > 正文

“王道政治学”上,荀子有何创新

来源:大众日报 2020-11-03 09:44   https://www.yybnet.net/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孔子、孟子、荀子可视作先秦儒学三大发展阶段。孔子兼重仁礼,孟子侧重仁,荀子侧重礼;孔子主张性近习远,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这是荀子的思想创新之所在,但并不是全部的内涵。

山东省尼山书院举办的“荀子公开课”上,中山大学教授杨海文在解读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的关系时表示,三家思想体系都是博大精深的,理清荀子与孔、孟之间的扬弃关系,夯实荀子对于先秦儒学的思想创新,就能完整地呈现、真切地敞开荀子作为思想家的本来面目。从道德形上学、实践伦理学、王道政治学三方面,可以清楚了解荀子思想对于孔孟思想的扬弃和创新。“在王道政治学方面,从王霸关系、德刑关系、君民关系、士仕关系几个方面来观察,可以看到荀子与孔孟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当然也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王道和霸道该如何选择

杨海文认为,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于如何处理王道和霸道关系的观点,实际上还是体现了一个道路自信的问题。到底要坚持王道还是霸道?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是不一样的。

先说孔子。《论语》里有四章提到管仲,《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讲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见,孔子是很佩服管仲的,并给予管仲很高的评价。

佩服管仲,好像就是佩服霸道一样。显然,霸道又往往与军事有关,而孔子自己又曾这样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那么,王道和霸道之间,孔子到底站在哪一个立场上?这一点值得细致揣摩。实际上,孔子算是一个务实派。

而在这方面,孟子、荀子的思想,就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了。

《孟子》中记载,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荀子也有相同的观点,只是表达方式不太一样。

孟子的政治学就是王道政治学。孟子认为,王道就要体现在“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那孟子又是怎么看待霸道的呢?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称霸诸侯的一定是强大的国家,但以德行称王天下的则未必是一个大国。由此看来,孟子坚持王道,但同时也认为,如果国力强大并且假借仁义之名,是能够称霸诸侯的。从这里看,孟子也是为霸道开了一个口子的。

在王道与霸道方面,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而且更加现实。荀子跟孟子一样,称“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也认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但是,荀子区分得更为详细,《荀子·王霸》篇中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区分了国家命运的三种形态,以义立国可以称王天下,以信立国可以称霸诸侯,以权谋立国则会导致亡国。其中,对于王道、霸道都有精确解释,即“义立而王”“信立而霸”。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对于霸道,荀子跟孟子一样,也不是绝对排斥的。

杨海文认为,在先秦儒家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观点中,推尊王道是主要的,但同时也认为霸道可为辅以助王道,这样的表述比较中肯。

道德和刑法的关系

杨海文表示,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道德与刑法两者之间关系的论断,体现的则是关于制度自信的问题。道德与刑法两者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很明显在德与刑之间,孔子认为道德是最重要的,用道德、礼节来引导社会,老百姓就会有真正的羞耻感,而且会真心实意地佩服你、敬畏你。

另外,孔子还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话。孔子担任过鲁国大司寇,他自己表示,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处理具体案件的标准上,与大家做法是一致的,唯一不一样的一点,就是有一种志向:一定不让诉讼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些内容鲜明体现出孔子在德刑关系上的观点,道德是第一位的,但是也不能够没有刑法,不过刑法最好是随着案件的消亡而消亡。

在这方面,孟子有一些发挥。毫无疑问,孟子是坚持道德放在第一位的,在刑法问题上,他谈得比较少。孟子认为,刑法要减少一点。不过,孟子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只有善良是难以处理政事的,只有法律整个社会是难以自我运行的,所以善与法二者不可偏废,必须统一在一起。

相比较而言,荀子在这个问题上的发挥就更多一些。荀子明确讲,“治之经”有两条,即“礼与刑”,这是治理国家的两条纲领。刑法很重要,在“化性起伪”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刑法的力度,因为人性是恶的,必须加大刑法的力度,才能够令行禁止。显然,荀子认为,既然人性是恶的,刑法就是针对人性恶的一个制度性措施。

荀子还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这段话既跟王霸之辩相联系,显示对礼的尊崇,又可见对法的重视。再结合前述“信立而霸”,“信”一般强调契约关系等,同样是跟法律相关的内容。所以,荀子把刑法即法律看得很重要,在强调程度上是超过孟子的。

杨海文说,荀子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因此,人们也普遍认为,荀子思想中有跟法家思想相联系的一面。另外,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方式是外儒内法。实际上,应当说表面是法家,骨子里是儒家,因为只有这样,真正的儒者把法律作为治理的根据,把儒家作为内心的信仰,才能够以霹雳的手段得温柔的好处。

君民之间如何定位

杨海文认为,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于君民关系的处理,体现的是政治自信的问题。在君民关系如何定位上,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也是有同有异。

孔子相对比较保守,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个国君的样子,大臣要像个大臣的样子,如此而已。《孔子家语》中还记载孔子的一句话,“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舟水之喻,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孔子的观点。

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是有继承的。孟子认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这跟孔子观点是相同的。

与孔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孟子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国君与老百姓之间,孟子明显把“民”放在了第一位。

荀子对于孔子的舟水之喻是有继承的,并且多次提到孔子的这句话。不仅如此,《荀子·大略》篇中还明确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的这一思想,跟孟子“民贵君轻”也是异曲同工的。

在国君与道义之间该如何取舍?荀子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荀子·子道》篇中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认为,一个人在家里面能做到孝悌,这是比较小的德行;在外能做到对上顺从,对下和蔼可亲,这算是中等的德行;最大的德行,是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孔子的保守谦卑而言,孟子、荀子在君臣、君民关系上,显得更加有个性一些。

士仕关系如何把握

杨海文说,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于士与仕关系的观点,表明的是道义自信的问题。

士仕关系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包括知识分子要不要出仕做官?做官能为社会贡献什么?做官之后怎样保持独立人格?如果仕途不顺,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做到进退自如?显然,这也是王道政治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要不要出仕做官?《论语》里记载了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子夏之口,显然转述的是孔子的观点。孔子与弟子们认为,只要才能出众时机合适是可以出仕做官的。但又强调“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到外面去做官,是为了履行自己道义上的义务,所以要坚守道义。

出仕后怎样保持自己的人格呢?孔子的观点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怎样才能做到进退自如呢?孔子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样的立场也直接影响到孟子与荀子。

在要不要出仕方面,孟子同样是相当肯定的。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知识分子要出仕做官,和农民要耕田种地一样,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古人还是想做官的,但也是特别讨厌不经由正当途径去求得官职。

在孟子看来,知识分子为什么应当去做官呢?就是因为这些知识分子能够做到“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国君任用知识分子,可以安享安定、富足、尊贵、荣耀,那些后生小子跟随学习,能够做到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能够忠诚、讲信用。这正是知识分子作用的一种典型体现。

在独立人格上面,孟子的名言更是众所周知,他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临困境的时候该怎么办?孟子强调“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困的时候不失去仁义,显达的时候不背离道德。穷困的时候独善其身,显达的时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的观点。

那么荀子在这些问题上持什么观点呢?在知识分子要不要出仕方面,荀子认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学者未必一定去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在这一点上,跟孔子、孟子是不一样的。

在知识分子所起的作用方面,《荀子·儒效》篇有明确表达,“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一个知识分子或者一个儒者,在朝廷做官就要努力使政治美善,在下面做老百姓要能够使风俗淳美。美政、美俗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功能。

关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荀子是如何表述的呢?《荀子·劝学》篇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与孟子所言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常相似,只是关注荀子这句话的人不多。荀子认为,做到这一点,则“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孟子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荀子的观点则是“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在这方面,孟子、荀子也是一致的。

杨海文表示,还有一处细节特别值得注意。关于“仕”字,《论语》中出现8次,《孟子》中有29个,《荀子》虽然篇幅多了也不过8个。这意味着什么呢?表明孟子是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主张知识分子积极出仕做官的,因为士这个阶层是在战国中期真正开始壮大起来的。到了荀子生活的年代即战国晚期,荀子已经不太关注知识分子要不要做官了,因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作用已经不像战国中期那样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仕”这个字眼,在荀子里面出现得比较少,而孟子那里出现很多的原因,这是跟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

新闻推荐

山东青岛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来自日本

微信公众号“健康山东”11月3日消息,2020年11月2日0时至24时:山东无新增本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7例,死...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王道政治学”上,荀子有何创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