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东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今日山东 > 正文

男儿到死心如铁 浅述辛弃疾之慷慨豪放性情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20-10-21 06:47   https://www.yybnet.net/

□ 陶武先

辛弃疾雕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屹然别立一宗”①“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②;其人“负管、乐之才”③“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④。文学作品风格通常是作者人格的体现。揆诸辛弃疾生平事迹,“稼轩之词豪”②,乃其文武兼备角色、慷慨豪放性情所决定。

一、报国显侠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乃是辛弃疾一生底色。

豪迈的血性。抱持“威武不能屈”的士子风骨,坚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展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男儿血性,是历代豪英的共同特质。辛弃疾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篇章,闪光之处在于为民族、为国家而“气吞万里如虎”⑤的壮举英概。出生之时,家乡山东已为女真族金国占领,少小常随“身在金营心在宋”的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⑥。耳濡目染、家风熏陶,并见闻女真统治者的暴虐、沦陷区民不聊生的惨烈,遂立志驱逐外辱、报国雪耻。十四岁领金国乡举,并未选择出仕,一直暗中蓄力,寻找反抗压迫机会。二十二岁时,金主完颜亮带兵南下攻宋,乃聚众两千余人,揭竿而起,并说服另一支起义军首领义端,共同加入耿京的“忠义军”,开启“金戈铁马”、抗金复国的战斗生涯。随着起义力量的壮大,女真统治者采取收买起义将领的办法,以达分化瓦解目的。“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⑦的义端,见利变节,私窃耿京帅印逃奔金军。时任“忠义军”掌书记的辛弃疾,主动请求捉拿叛将,“疾追获之”,义端以旧情为由,百般求饶,依然“斩其首归报”⑦,不以私交而废大义。奉耿京之命南下联系归宋事宜期间,张安国受金国许以“济州知府”诱惑,撺掇邵进等人作乱,杀害耿京而率众降金。返归闻之,辛弃疾大怒,不顾众寡悬殊,带领五十名壮士,身先士卒冲入拥有五万兵马的金营,当众绑缚叛徒张安国,摆脱金兵追击,星夜疾驰渡江,押解到临安问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⑤。年方二十三岁,便能置生死于度外,勇闯虎穴,缉拿奸恶,并晓以大义,说服一万余名被裹挟投降的将士重返抗金队伍。与仇雠势不两立、“虽万千人,吾往矣”的男儿血性,令人大为振奋,“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⑧。

卓荦的胆识。无畏而坚决的行动往往源于清醒而深邃的见识,家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胆略,必然基于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自觉关切。在文恬武嬉、苟且偏安的南宋朝,辛弃疾无疑是卓有胆识的士大夫代表之一。“人固有以言为智勇者,有以貌为智勇者,又有以气为智勇者”⑨。主张“以气为智勇”,因情制宜。笃信“夷狄之强暴不可久安于华夏”⑨,不畏侵略者的强悍而矢志重振山河,攸关中原百姓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其《美芹十论》《九议》,条分战守之策,缕析敌我短长,既指责求和投降派的软弱,又反对急于求成派的草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⑩。《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直书:“始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始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足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俱存也,悲乎”。切齿高宗时秦桧冤杀岳飞等抗金将领、向金屈膝称臣的耻辱;反思孝宗时因张浚之败便一蹶不振、委屈求和的遗憾,世称灼见。提倡士庶相偕,不论尊卑。在分析绍兴后期北方义军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失败原因时,提出“锄犁之民,寡谋而易聚,惧败而轻敌,使之坚战而持久则败矣”⑥,有缺乏远见和韧劲的局限;士大夫“计深虑远,非见王师则未肯轻发”⑥,有瞻前顾后、寡断优柔的不足。尤其“未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⑥,囿于尊卑之别,狭隘迂腐,直接导致士庶离析、功亏一篑。主动反省士大夫阶层的弱点并自觉克服,诚然可贵。正基于这种见识,当初毅然加入北方义军,甘居农民起义首领耿京麾下,并成功说服“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⑦的耿京归宋,共图恢复大计。注重反思历史,纠偏现实。历史成功往往难以复制,而类似失败却经常再现。其歌词多用典故,主要目的应在提醒世人吸取教训。嘉泰四年,南宋准备发动“开禧北伐”,辛弃疾请求参与谋划,因当权宰相韩侂胄虚与委蛇而无果。赴任镇江途中,写下后人誉为辛词“压卷之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敏锐意识到:大战在即,“一片神鸦社鼓”足以放大准备粗疏的瑕疵;用人失妥,或许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可惜“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11,其洞察之明、忧患之心、警诫之言,淹没于当时急功近利的浪潮之中。次年,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以溃败收场。

坚韧的意志。“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12。“归正人”身份,始终难获重用;妥协派主政,一生多受排挤;不惯“然然可可,万事称好”⑤时病,往往倍显孤独。“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沮”13。或受“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⑦之诬,或遭“酷虐裒敛,掩帑芷为私家之物”⑦之诼,或蒙好色、贪财、淫刑、聚敛、滥杀之毁。“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⑤,但痛苦而未消沉,悲愤却不玩世,苦闷依然昂扬。二十二岁南归,六十八岁辞世,收复中原失地、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贯穿四十五载。前后二十余年放废于林泉,尽管不无“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⑤的愤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⑤的落寞、“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14的失望,但刻骨未忘“西北有神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时常盼望“西北洗胡沙”“平戎万里”“整顿乾坤”“补天裂”⑤。一旦觅得时机,更殚思竭力。不乏《美芹十论》《九议》《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请练民兵守淮疏》等克敌之策,常见遣谍至金侦查兵骑数量、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备战之举,更有组成“雄霸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⑦飞虎军等图强之绩。六十四岁之龄,“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15,欣然上任绍兴府知府和浙东安抚使,全力准备北伐。六十五岁时被宋宁宗召见,壮心未已,“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16,主动请缨担当北伐大任……遗憾的是,空有满腔民族恨、英雄血,最终未获报国用武地。临殁之际,心有不甘,仍大呼“杀贼!杀贼”17。

“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⑦。元朝丞相、蒙古族人脱脱所编的《宋史》,以“知大义”作论,或可见其“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14,深为后世推许。

二、为民秉仁义

仁者爱人之“爱”,始于尊重,乃有同情。满怀怜民爱民之意,多有惠民利民之举,充分体现辛弃疾的真实仁义。

真切爱惜民力。图国强首重民殷,求武功先惜民力。不顾黎民生死而谋恢复半壁江山,无异自毁长城、南辕北辙。女真贵族视占领区汉民如草芥,是辛弃疾举义抗金的关键诱因;拯救北方同胞于水火,乃其恢复中原的主要动机。因此,南归后,无论谏议主张,还是为政实践,一直坚持“可以息民者息之,可以予民者予之”18,把爱惜民力赢得民心作为实现北伐金国、统一河山的前提。任江西提点刑狱,奉命平定茶民暴动,受到朝廷奖励,却并不欣喜于马到功成的政绩。在如何永息民乱、长图国安的思考中,自觉换位至“盗贼”立场剖析朝廷为政之失,上疏:“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18,鲜明指出“贪吏迫使”,百姓“嗷嗷困苦”、走投无路,才是“为盗”原因,呼吁体恤民力、减轻苛税、惩治腐吏,“以惠养元元为意”。自己不屑置办田产以求富贵,“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⑤,常能以身作则制止官吏巧取豪夺平民土地行为。因而每到任职之处,皆有严惩搜刮百姓的底气和果决,“自今贪浊之吏,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18。直至六十四岁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奉旨预为北伐之事,日思夜盼、接近熄灭的恢复故土的希望重新燃起。但其到任后立刻奏陈“州县害农之甚者,六事”19,首先关注的并非征兵筹饷,而是痛惜民力。

竭力改善民生。为政一方,则千方百计为百姓谋福祉,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可谓有循吏之风。上马则杀敌,下马则安民,辛弃疾不仅有破敌于疆场的勇猛,亦不乏劝耕于垄亩的经略。曾言“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⑦,其自号稼轩,意在重农。仕宦生涯,皆奖掖农耕,抑制土地兼并,缩小贫富悬殊;实行宽征薄敛,减轻底层百姓负担。观其出任滁州知府的事迹,可见一斑。滁州地处偏僻、土壤贫瘠,且屡经兵祸灾荒,城郭已荡然为墟,百姓则编茅结苇,寄居于瓦砾之场,市无商贩,村无豕鸡,田土荒芜,一片萧条。到任之后,全部豁免民户此前欠缴课税,减轻此后课税定额,放宽征收期限,汇集流散之民,鼓励力田稼穑。同时,减收流动商贩和固定店家的税收额度,并兴筑邸店客舍,吸引外地商贾到滁州置业经营。通过一系列利于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的措施,仅过年余,滁州景象即大为改观:“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荒陋之气一洗而空”⑦。有“民为国本”的认知深度,亦有惠农富民的实践招数,因而其改善民生之举往往积极务实,富有成效。

务实纾解民忧。“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⑥,无睹一方民瘼,岂能“兼济天下”?辛弃疾执念“为生民”,务实解忧患,曾留下救荒史上的佳话。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逢大饥,饿殍遍野。甫一到任,即张榜出令“闭粜者配,强粜者斩”,一面制止粮商囤积居奇,一面防止饥民哄抢生乱。并果断尽出官钱、银器,选派一些务实能干的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广开渠道外出购卖粮食。很快,粮舟“连橹而至”,粮价随即下降,饥民生计之虞立消,官府燃眉之急顿解。与此同时,毗邻之地信州也遭空前饥馑,“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⑦,随即以所筹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确保信州无饥毙之民。据实拓宽粮食来源渠道,通过丰富供给而杜绝强买强卖,既保证平民无果腹之忧,又考虑粮商的适度之利,实现饥荒时期的社会稳定。其治理荒政之法,后来元明清三代都借鉴推广。为官理政,从“民以食为天”出发,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歌词作品,亦多着笔黎庶乐安的憧憬,关注普通百姓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⑤……风调雨顺、老少怡然、安居乐业的场景,常萦系心头,倾注笔端。词的精彩,显然源于情的真挚。

发自内心关切黎民生存,才会出于自觉为百姓付出。“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更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⑤。在辛弃疾心底,忧江山半壁而盼家国一统,忧民生疾苦而望岁熟年丰,从来都未曾分割。

三、待人重情义

有义方称大丈夫,无情岂是真豪杰。慷慨豪放之中,洋溢至真人情味道,乃辛弃疾的鲜明个性。

真情砥砺意气。一片冰心待知己,同气共风雨,倾情剖胆肝,向来是文人志士追求的可贵秉性。辛弃疾亦然。“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⑤。寻求志同道合挚友,砥砺抗金报国意气,同爱国诗人陆游、主战派重臣韩元吉、豪放词人刘过等,交往密切。特别是与“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20的爱国志士陈同甫,“酌瓢泉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概观其对待友人的真挚。“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⑤。初见如故,相叙十日犹觉短,分别次日又去追留,毕现其真情。陈同甫因上《中兴五论》,主张积极抗战,受到投降派打击,乃“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⑤,相勉以志气。“中更险困,如履薄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21,陈同甫遭构陷入狱,竭力营救,能共之缓急。至情相交、真心砥砺,宜当后侪称叹:“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辛弃疾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22。

仗义识拔英俊。俊逸之才,贵将慧眼识英杰;高洁之士,贵以同仁视廉介;仗义之行,贵能以我作人梯。“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⑦,重才尚德、体恤下僚的事迹,颇见风仪。任湖南安抚使时,有士子揭发考试官作弊,未以真才实学标准选取第一名,辛弃疾立即责令察实,并亲自调阅试卷。读到一份关于《礼记》的策论时,欣喜不已,“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⑦,力排众议,将其擢拔为第一。这位名唤赵方的士子,不出所料,后来成为杰出抗金将领。任大理寺卿时,同僚吴交如病逝,家中无钱购置棺材下葬,乃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即解私囊,厚赠赙礼,“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⑦。受谗从湖南安抚使去职,犹挂怀一名职低位卑的部属,欣赏其作战勇敢、能力拔萃,愧疚为其向朝廷举荐重用而无果。乃为之题诗:“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⑤。自己遭遇挫折,进退去留之际,不忘下层僚属曾经的功绩,由衷勉励对方能够鹏飞万里、建功立业,颇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死亦足”23的仗义高怀。

坦然面对炎凉。对待落寞者的态度,多能反映为人节操,胸怀坦荡者,往往能抛开政见异同以论人品学识,发乎本心面对世态炎凉。为实现抗金复国的夙愿,辛弃疾每每交往主战的要臣大员,貌似有投机之嫌。但观其始终,在位得意时主动亲近,去职失势时依然如故,不待之冷漠,处之疏远,并无趋炎附势的功利,唯有初衷不改的坦然。感激当政宰相叶衡的知遇之恩,以“青山欲与高人语,联翩天马来无数”“相公是,旧日中朝司马”⑤赞誉;知悉叶衡因言获罪被贬后,以“娥眉曾有人妒”⑤表达不平。“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⑤,敬重韩元吉人品学识,其从吏部尚书致仕后,依旧给予“经纶手”盛评,常登门拜访,诗酒交游,直至韩元吉病故,每年皆奉上祝寿词阙。后世将辛弃疾与苏东坡并称“苏辛”,主因词风同似,或许人格相类。二人面对人情冷暖的行事风操,略无两样。稼轩之待朱熹,便有如苏东坡之对王安石。辛弃疾曾与理学家朱熹交情不浅,切磋学问、探讨抗金复国之策。但晚年朱熹倡导讲学明理以“修内政”,公开异议辛弃疾等积极备战以“攘外夷”的主张,获得当时宰相赵汝愚的青睐,辛弃疾则或多或少因此而受到朝廷冷落。韩侂胄当政后,为巩固权位,摆出立即北伐的姿态,通过启用辛弃疾等主战人士而大造声势,同时打压政敌赵汝愚,发起“庆元党禁”,宣布朱学为“伪学”。朝中风向急转,一时“谈朱色变”,与其交往者或公开表示脱离关系,或“过门不入”“以自别其非党”。曾经高朋满座的朱熹之宅,转瞬门庭冷落,以至病逝之时,“门生故旧无送葬者”。辛弃疾却不避韩侂胄嫌疑,慨然前往凭吊昔日“帝王师”,真挚撰写悼文哭祭,云:“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⑦。政见有别,不碍个人交谊,得意失意,无关学问道德。其对朱熹敬重如故,感情依然,未随风光之时心变热,未逐落叶之态眼转凉。

辛弃疾豪气干云,英雄盖世却未立殊功,言其个人遭遇,诚多遗憾;对于文学汗青,实留瑰宝。“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⑩的豪放词章,每每催生世人“男儿到死心如铁”⑤的慷慨风节、豪放性情。

注释:

①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书店,2013)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2)

③清·徐轨《词苑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④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曾枣庄等《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⑤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⑥宋·辛弃疾《美芹十论》(曾枣庄等《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⑦元·脱脱《宋史·辛弃疾传》(中华书局,1985)

⑧宋·洪迈《稼轩记》(《野处类稿》(国家图书馆,2014)

⑨宋·辛弃疾《九议》(《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

⑩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1战国·屈原《楚辞》(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北齐·刘昼《刘子》(清·纪昀《四库全书·子部》,中国书店,2013)

13清·刘熙载《艺概·词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宋·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

15宋·黄斡《与辛稼轩侍郎书》(《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

16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7《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18宋·辛弃疾《论盗贼劄子》(《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

1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华书局,1986)

20明·李贽《陈亮传》(《藏书》,中华书局,1985)

21宋·辛弃疾《祭陈同甫文》(《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

22清·江顺诒辑、宗山参订《词学集成》(中华书局,1986)

23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闻推荐

山东省部署推进“昆仑2020”专项行动

本报讯近日,省公安厅召开全省公安机关推进“昆仑2020”专项行动视频会,调度各地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要求全省各级...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男儿到死心如铁 浅述辛弃疾之慷慨豪放性情)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