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刘林
编辑 | 崔宇
长假后第一个交易日,国内玉米期货价格跳空高开,盘中一度涨至2550元/吨,当日结算价2525元/吨也逼近历史最高值2564元/吨;与之呼应的是,长假期间的玉米现货市场也是一片上涨之声。
目前,各大玉米产区进入收割期,新粮陆续上市,开秤价普遍上涨,从华北到东北,粮商、深加工企业、中储粮等大小收购主体的新玉米收购价较上年同期上涨了三四百元,部分地区潮粮玉米的收购价甚至打破了当地收购纪录。
玉米价格的上涨态势已持续4年,并在2020年3月下旬以来加速。截至2020年10月10日,现货玉米均价2396.98元/吨,与2017年2月的底部相比,玉米每吨价格上涨超过800元,涨幅达51%;与2019年末相比,上涨450元,涨幅25%。
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的价格变化也会向外传导:其他粮食价格也已经上涨,小麦、稻谷价格月同比增速先后在4、5月份结束了持续数十个月的负增长,并在8月份加速上涨;配合饲料价格也已普遍上涨(编者注:所谓配合饲料是指按科学配方把多种不同来源的饲料,依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并按规定工艺流程生产的饲料),8月主要饲料品种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4%-7.1%;玉米加工的下游产品淀粉、酒精等价格涨幅更大,玉米淀粉价格8月同比上升幅度在14%左右、玉米酒精价格9月同比上升幅度在22%左右。
玉米价格影响如此深远,未来如何演绎备受瞩目——作为当前国内玉米供给的最大风险点,东北受台风灾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从玉米供需基本面来看,长达四年的价格上升趋势还会继续吗?面对玉米价格上涨压力,会有快速有力的政策推出吗?
一、台风导致的玉米减产有多严重?
我国玉米陆续收获,今年收成究竟如何,东北玉米产区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界面新闻梳理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玉米播种面积后发现,2007年以来,黑、吉、蒙、辽玉米播种面积在全国的占比不断上升,仅在2016年出现短暂回调,目前,四省区在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其中,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植省份,黑龙江在全国播种面积的占比达15%;吉林、内蒙古和辽宁的占比依次为10%、8.9%和6.4%。
在秋粮临近收获的季节,东北连续遭遇三次台风袭击,这是历史记录中所没有的。8月27日上午,台风“巴威”在中朝交界附近的朝鲜平安北道沿海登陆;9月3日中午,台风“美莎克”经朝鲜半岛进入吉林延边;9月7日,台风“海神”在韩国庆尚南道沿海登陆,8号凌晨进入吉林。
东北玉米减产不可避免,问题的关键是到底减了多少?
灾情发生后,市场普遍预期玉米的减产幅度不小,有机构预期减产1000多万吨(相对于东北四省区1.1亿吨的年产量,减产幅度约为一成),也有调研团队预期减产两成。目前来看,受损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糟糕。
即便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黑龙江省受到的影响也比较有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灾后调查显示,三次台风主要是“美莎克”影响较大,部分地块出现倒伏;玉米受灾面积小,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大庆等部分市县;受灾程度轻,倒伏玉米多为倾斜,根折、茎折、果穗着地比例小。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对此次台风的灾害评估显示,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10月农产品供需分析对2020/21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测数与9月一致,仅比8月下调180万吨。
市场最初预期减产幅度较大,可能与调查样本有关。界面新闻调研发现,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受损情况不等,种植户感受差异也比较大,即便是同一县区的种植户,对灾害影响的感受也有较大差异。
“玉米的生命力是十分强的,只要有一点点连着,整个植株的营养就在传输着,” 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树春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9月16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只要我们收获的粮食部分不耷到地上,不发生霉捂,就仍然有干物质在供应。”
从公开信息看,即便是受灾最严重的黑龙江,倒折比例也不是很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研究员曹靖生在上述发布会上透露,全省玉米倒伏面积几百万亩(编者注: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6000余万亩),倒折占倒伏10%左右。
农业抗灾自救措施预计也能有效降低损失。倒伏抢收一度成为东北各级农业部门的重中之重,财政也对有关收获机械改装、农机购置提供了支持。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东北倒伏玉米机械化抢收工作会议,要求以最小的损失将东北倒伏粮食作物收获归仓,绝不能出现倒伏粮食作物收不回来的情况。
不过,倒伏抢收的成果有赖于农田排水情况,如果排水不理想,不仅机械因为土地泥泞难以操作,贴近地面的甚至浸泡在水中的玉米也容易出现霉变。
还需要指出的是,8月末,黑龙江农业农村厅联合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对不同积温带有代表性的18个县(市、区)进行了田间调查测产,今年玉米大面积增产,单产增长比例为8%。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灾害的负面影响。
如果进一步放大到全国层面,考虑到其他产区,今年玉米总体收成受到的影响更小。对于玉米播种面积全国第三的山东省来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李宗新向界面新闻表示:“今年长势可以说是近几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单产和总产量预计都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一,今年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第二,关键技术基本落实到位,第三,玉米播种面积比较稳定,甚至比去年还要多一点。”
二、玉米涨价已经持续四年,还会继续吗?
尽管东北灾情影响不及预期的那样严重,但总体形势仍不乐观。
从基本面来看,玉米价格上涨的大方向难以改变。今年以来已经趋于紧张的玉米供需格局矛盾将更加突出,产需缺口还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库存却在进一步下降。
国内消费量增加幅度预计远超玉米产量增幅。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对2020/21年玉米产量的预测值达到2.65亿吨,较2019年增加了400万吨,但是,2020/21年玉米国内消费量的预测值较2019/20年度增加了近1000万吨,其中九成来自饲料,产需缺口预计达到2346万吨。(编者注:玉米市场年度为当年 10 月至下年 9 月)
国内玉米库存已经降至8年来最低水平。玉米去库存自2016年启动以来,国内玉米库存持续减少,中国汇易网预计2020 /21年度玉米期末库存为0.94亿吨,较2019/20年度减少4500万吨,与2016年2.59亿吨的库存峰值相比,已减少了64%,玉米库消比(年末库存/消费量)也从2015年峰值的118.92%降为31.1%。
曾在过去三个年度成为弥补玉米供需缺口重要力量的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在保底收购政策于2016年取消前积累的库存可能也基本见底了。官方虽未公布具体库存数据,但我们可以从临储拍卖的公开信息窥得一二。在8月27日的国家临储玉米拍卖中,已经出现了2016年份、2018年份的标的;在随后9月3日的拍卖中,全部标的均为2016年、2018年。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借助国际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签约采购900万吨在2020/21年度交付的美国玉米。这不仅是对年初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履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玉米供需缺口。
今年以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已经大幅增长,创下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新高。1-8月份,玉米进口559万吨,同比增长50%。2004年确定的每年72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很可能被首次突破。此前,虽然我国自2010年就从玉米的净出口国转为玉米的净进口国,但玉米年进口规模却大多数时候不足400万吨。
国际市场对国内玉米市场影响力不断加大。如果不考虑库存的消耗,过去五年,我国玉米的自给率(当年国内产量/当年国内消费量)持续下降,由农业部公布的市场年度值计算的自给率已从2014年的1.18下降至2018年的94%,考虑到2019年与2020年产需的相对变化,这一自给率水平有可能已经降至90%左右,甚至更低。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尽管部分国家出现限制粮食出口的行为,但就玉米而言,全球玉米的生产和贸易仍在扩张,还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美国农业部10月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2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和贸易量继续上升,分别较上年增长了4250万吨、1730万吨。国际玉米价格一度因为全球经济收缩同比降幅较大,目前已恢复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国内与国际玉米现货价差超过1000元人民币/吨,但是,在进口配额制度约束下,这一价差很难对国内价格产生较大影响。9月下旬以来,玉米到岸完税价格(该指标使用的关税是配额内的关税,同时玉米的配额税率为1%)快速逼近现货价均值,长假结束后甚至略超现货均价。玉米进口一旦超出720万吨的配额规模,配额外65%的进口关税便成为一道鸿沟。
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对玉米的部分饲用和工业需求可能会转向稻谷、小麦、高粱、大麦等粮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玉米价格上涨的幅度。
我国稻谷和小麦库存已连续七八年上升,库存水平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二者合并计算的库消比超过了1,也就是说,当前稻麦库存至少可以满足国内一年的消费需求,这虽然达到甚至超过了粮食安全的需要,但在陈粮不断增加的压力下,当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更多是库存消化。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
三、想要稳定玉米价格,政策可以怎么操作?
考虑到决策层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较高,增加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出台时间可能会晚于市场预期、政策力度也可能会比较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9月23日专访中明确表示,“目前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粮价涨了不到10倍”,“我们应当全面理性看待粮价的合理上涨”。与上一轮玉米价格上涨时的峰值2714元/吨相比,玉米现货价格均值仍低300多元。
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要做好政策储备。
在供给方面,最简便快捷的当属增加玉米的进口,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玉米自给率仍需要保持在安全线上。
在玉米自给安全的要求下,或可考虑增加高粱、大麦等替代品的进口。高粱和大麦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在饲料和工业用途上替代玉米。我国高粱和大麦年产量较少(仅分别为300多万吨和90万吨左右),食用消耗得更少,在国内产量中占比分别为22%和15%左右(2017年),除种用外的其他部分用于饲料和工业,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每年的进口规模受政策和国内市场影响较大。2019年高粱和大麦进口数量分别为83万吨和593万吨,与2015年的峰值相比分别少986万吨和480万吨。今年以来,高粱进口暴涨、大麦进口降幅收窄,1-8月份高粱进口数量累计同比增长428%、大麦同比下降12%,二者前8个月累计进口规模仍比2015年同期少58%和56%。
需要指出的是,高粱、大麦等杂粮作为主粮的补充,均无碍于粮食安全。我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所提到的谷物,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2019年三者产量合计在谷物中占比98%),口粮则只有稻谷和小麦。在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仅笼统的提到“因地制宜发展薯类、豆类、杂粮等作物”。
也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者补贴以增加玉米播种面积。但是,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从2013年以来已经是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了玉米产量世界第一的美国。2018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超过美国17%,单位面积产量却比美国少45%,总产量只有美国的74%。增加播种面积不如提高玉米单产,按照2019年玉米产量简单估算,如果单产提高2个百分点即可增加500万吨,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弥补当前产需缺口。这在技术上仍有实现的可能,除上述黑龙江调研单产增加8%外,新疆奇台总场示范田玉米今年收获的超高产玉米品种MC670也将玉米亩产记录提高了9.6%至1663.25公斤。
考虑到玉米价格上涨也会吸引种植户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如果再提高补贴,这很可能会进一步挤出原本播种面积就比较少的大豆。如果用美国农业部的统一口径来计算,2019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仅是美国大豆的23%以及中国玉米的19%。
更何况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生产者具体补贴额度在秋收时才公布,降低了政策对当年播种品类的决策影响。另一方面,这项制度在公平性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土地流转的广泛存在,领取补贴的有时候并不是生产者;这项专门面向东北地区的补贴政策,也不是面向当地所有玉米种植户,在既定补贴总额下,种植户需要提出申请。界面新闻在调研中发现,有时候两块相邻的玉米耕地,一个种植户有生产者补贴,一个却没有。
从政策的连续性上来说,2020年是农业农村部调减“镰刀湾”地区5000万亩籽粒玉米播种面积的最后一年,很难出现调减目标刚刚实现就增加播种面积的情况,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仍以稳定为主。根据农业部在2015年11月发布的《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所谓“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调减1000万亩以上)、北方农牧交错区(调减3000万亩以上)、西北风沙干旱区(调减500万亩)、太行山沿线区(调减200万亩)及西南石漠化区(调减500万亩),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
需求方面可操作空间也不大。目前,玉米消费需求主要有食用、工业、饲料、种用、耗损及其他,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10月估计的2020/21年度消费数据计算,这五个领域在玉米年度消费中占比依次为3%、63%、29%、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界面新闻,耗损已经处于正常范围,很难再进一步压缩;工业消费可能还存在一定空间,当饲料需求和工业需求冲突时,2016年去库存阶段上马的部分项目可能面临限产停产,这些项目在上马时曾签订了相关协议。
总体来看,如何提高政策预见性、避免大开大合下对玉米产业形成冲击更为重要。过去十数年最引人注意的两大玉米产业政策对玉米种植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大起大落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临时收储是2008年推出的农业价格支持政策,由指定收储企业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当年产玉米按照临时收储价格进行的政策性收储。这项政策在刚推出时无疑保护了东北三省一区的农民收益、稳定了玉米生产,但是,持续的托市收购,玉米临储收购价格持续走高,推动玉米播种面积不断上升,到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较临储推出前的2007年增长了50%。
玉米产业就此陷入了所谓的“三量齐增”困局,在2012-2016年间,玉米的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同时走高。东北地区因为临储收购成为国内的价格高地,玉米价格在产区与销区之间出现倒挂,华北等产区玉米也因为价差向东北流入,国内价格自2013年下半年到2016年底均高于到岸完税价格,二者差额一度超过每吨1000元人民币,差额最大时,国内价是到岸完税价的1.6倍。在进口量增加的同时,玉米库存快速增加,到2016年,库存已经达到了2.6亿吨,由此导致库容紧张、资金成本压力上升、玉米霉变等等问题。
直到2016年,东北三省一区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才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此后,种植户、贸易商、经纪人、加工企业、养殖企业、中储粮等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市场中共同博弈,玉米价格自此由市场调节。
随后玉米价格出现快速调整,6年的涨幅在一年半内全部回吐。当时依照收储政策签订的土地流转价格相对于玉米价格太高,部分种植大户“毁约弃耕”;部分地方土地流转费用甚至一度降到了零。界面新闻在调研中发现,有不少注册于收储改革前的玉米种植合作社已经在实质上解散。
对比我国玉米现货均价与世界银行商品玉米价格,可以发现,2014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远超相对平稳的国际玉米价格。
二是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政策。这项政策在2014年推出,财政部等四家单位面向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特定玉米深加工企业竞买国家临储提供一次性补贴;2015年-2018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四省区又面向本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本省新玉米给予补贴。
这项政策原本想一举两得,一方面缓减玉米深加工企业困难,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与国内玉米价格高企的双层夹击,玉米加工业持续低迷,2013年以后进入“全面亏损期”;另一方 面鼓励加工企业优先使用国内玉米,而非进口玉米或替代品。但是,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四省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数量显著增加,除了其他产区玉米加工企业向东北迁移外,更多的是新上了一批玉米加工企业,玉米加工产能继续扩张。
在玉米价格下降周期,因为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玉米加工业开工率有所上升,但是,在价格走势逆转、玉米价格再次上涨后,无论是与饲料企业的原料竞争,还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性退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而言都是生死考验。
新闻推荐
报端看点权威发布●16市城区5G网络全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国领先要闻·2版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