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超带领团队正在查房。(通讯员供图)
随着神经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提高神经病学专科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更好地救治神经急危重症病人,彰显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扩建、改进后正式启用,并在重症神经科专业方向、一般重症病房救治职能、加强和医院其他重症监护病房联合发展等方面实现“升级换代”。
1 新方向
紧贴百姓健康需求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科副主任来超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神经重症患者日益增多和年轻化,既是神经重症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更是其发展的原动力。他解释说,神经科疾病主要涵盖各种脑部、脊髓及周围神经病变,比较常见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各种脑血管疾病,以及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重症肌无力等。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神经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重症患者、年轻患者的比例也“水涨船高”。神经系统重症疾病如大面积脑梗死、脑叶出血、脑干出血、重症脑炎、重症肌无力危象、癫痫持续状态等,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危重、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的特点,是严重影响百姓健康的“痛点”,也是医疗行业亟待攻克的“难点”。而此类疾病的治疗要求具备专业性强的神经科加强医疗病房,也就是常说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能有效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愈后状况。
作为新兴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医学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是神经重症肩负的最高使命,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基本单元。来超进一步解释说,在国际上,NICU开展时间很短,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程序,我国在此方面处于萌芽阶段。NICU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提高神经病学整体治疗水平至关重要,发展NICU势在必行。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科成立于2015年,在副院长毕建忠规划下,开始成立时即本着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原则建立并开展工作。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神经重症病房在NICU规模、技术力量、仪器先进程度等诸多方面目前已处于山东省最前列。
2 新优势
技术强大、监测全面、管理优化
抢救工作要争分夺秒,挽救生命于旦夕之间。
提到ICU,多数人会感到紧张,因为它是“危重、危险、危急”的代名词。来超解释说,NICU面对的神经危重症患者病情更复杂多变,及时、早期、有效地对神经重症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及医疗措施,能明显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具备常规ICU病房的救治经验和护理流程外,更需要丰富的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以及神经内科特有的监测设备。
来超介绍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除了常规的监测以外,每张病床配备视频脑电监测,同时与科室视频脑电中心网络连接,实时观察、分析脑电图变化,开展癫痫、脑血管病、脑炎、脑死亡检测;无创及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准确了解颅内压情况,帮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愈后;床旁经颅多普勒(TCD),常用于脑血流监测,如颅内介入治疗后高灌注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死亡的判定。相比于复查脑MRA发现高灌注,床旁TCD具有简便、及时、有效且费用低廉的优势;诱发电位判定脑死亡;亚低温(30℃~35℃)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能有效保护脑组织,降低颅内压。
“硬件”给力,“软件”扎实。兼顾综合ICU及神经重症的特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规范各项规范化评分的开展,如昏迷患者评分(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重症SIRS评分、APACHE评分系统、NIHSS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评分等;同时,医院NICU自创的病情一览表体系,能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管理。
此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划定出“周转病房”,作为危急重症患者与病情稳定患者之间的“过渡地带”。灵活、机动而又不失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既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又能帮助危重患者将治疗性价比“最大化”。来超说,相对于ICU与神经科的会诊模式,NICU减少了非医疗部分的环节,节省了救治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能有效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状况。这对于患者个人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大好事。
3 新发展
助力NICU遍地开花
既然利民、利国、利社会,来超就把做大NICU学科当做自己的“梦想”。
一名具备5~10年神经内科临床经验的医师,需要再经过1~2年ICU临床培训,才能“胜任”NICU的工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现有医师11人,其中重症医师9人、介入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博士学位7人,规培医师5人。
“这样的一组数字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NICU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充满机遇的同时,压力巨大,人才问题首当其冲。”来超感慨道。
为了发展NICU学科建设,来超有四大“心头好”——重视人才培养,针对每位医师的具体情况,确定其重点发展方向,让每位医生都能“独当一面”;重视科研力量,用好医院科研奖励政策,鼓励科室人员提高科研动力,提供科研时间和机会,做好科室科研协助措施,如标书修改、课题指导等“小事”,他也不厌其烦。同时,引进科研人才,提高科室科研力量;重视学科普及,借助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委员会等专业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科发展,让NICU在全省全面发展是他的“小目标”;重视科普宣传,作为大专家,来超诲人不倦,向百姓宣传神经内科疾病的基础知识,希望百姓都能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最好没有病人”,这是来超的“终极目标”。简单的一句话,没有“人间无病药生尘”的文采,有的只是医者仁心最朴素的诠释。
(本报记者 贾玉华 通讯员 张静)
●专家简介来 超
神经重症科副主任、神经病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理事,长年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对
神经内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痴呆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1项、山东省卫生厅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1项,科研经费2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参与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论著2篇,3.7万字。
新闻推荐
据中新网,三十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太行之脊》近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制片人樊文彬直言,这部以...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