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东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今日山东 > 正文

中国古代官德(八)

来源:广安日报 2020-08-30 00:30   https://www.yybnet.net/

□雷盛成

C. 治国为要

——古代对官员治国理政品质的要求

良臣

即能臣,有治国之才,才能算得上好的大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高超的执政能力。如何成为良臣呢?古人认为至少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民生,二是要能够办事。

要关注民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44岁中进士,50岁才当官,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显著。后居扬州,以书画营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从政期间,郑板桥十分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其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大意为在县衙里躺着听到室外风吹竹子的萧萧声,以为是民间百姓的疾苦之声,我们这些州县小官吏,一枝一叶总是牵挂着我们的感情。

郑板桥61岁时在潍县任上,适遇荒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他不顾上司禁令、豪绅阻拦,毅然决定开仓济赈,设厂煮粥,拯救了不少灾民。他也因此得罪了上官大吏和土豪劣绅,这些人便罗织罪名,罢了郑板桥的官。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有旷达的心胸,才能流露出这般的潇洒。郑板桥虽然在河南、山东为官多年,但他为官清廉,没有积蓄,临到革职返乡时竟行囊空空,回到扬州卖画为生。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识之士忠君爱国,一心为朝廷分忧、为百姓办事,但又看不惯官场黑暗,他们内心十分矛盾。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便是其一。高适早年闲散困顿,直到天宝八年(749年),将近50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九品小官,他大失所望。在封丘时,便写了一首诗《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出身寒门,年轻时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浪迹草野的生涯,曾令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刻了解,从而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有很强的同情心。《封丘作》一诗系诗人任封丘县尉时所作。在封建社会,县衙官吏一方面履行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参与压迫百姓。这首诗就写出了诗人任职期间在履行“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等奉上欺下活动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全诗表现了诗人选择退隐与忠于君命的矛盾心情。

要能够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治理西湖,成为千古佳话。仕途上,苏东坡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几经贬谪,苦难不堪。但他情系百姓、为民办事之心不改,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时间,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辉煌政绩。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1071年,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他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他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18年后的1089年,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18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西湖的环境问题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消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日常生活都成问题。面对严重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东坡下令对西湖全面深挖,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等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为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600余家企业亮相老字号博览会 当“老字号”遇上“新国潮”

开幕式现场8月28日上午,第四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暨老字号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25个省市的6...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创新敢为天下先2020-08-29 09:41
评论:(中国古代官德(八))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