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拒喝领导敬酒被打”事件引发的风波仍在继续。8月2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网站上发文回应,直言“有些银行依然存在人身依附、家长式管理、官老爷作风、职场霸凌、对员工缺乏尊重等种种与风清气正相悖的恶俗陋习”。
“人身依附”这个用词,切中了所谓“酒桌文化”的要害。
耳光事件放在“酒桌文化”的范畴里进行讨论,让一些好酒之人感到不快。我们一直喝得很开心,即使偶尔喝多也都是心甘情愿的,你们职场出了事,为什么让酒来背锅?
的确,作为贬义词的“酒桌文化”是特指某种酒桌,将所有酒桌统统贴上不良标签是不妥当的。权力借酒生事,最该关注的是权力而不是酒。
三五好友,把酒言欢,这种场合是谈不上酒桌文化的。
还有一种地域性的酒桌文化,作为一个山东人,我对此略有发言权。但是我想说,即便在山东,如果只是朋友、同学聚会,也没有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规矩。关系简单则酒桌简单。
我从小到大自然是没少见识酒后的丑态,但据我观察,那些惯常喝多的人,大多不是被“酒桌文化”灌倒的,而是半推半就主动把自己喝多的。
酒桌是人性的道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规定的角色,承担着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人性多多少少是受着拘束和压抑的。酒则是打开人性隐藏部分的钥匙。喝着喝着,沉默的人开始健谈了,本分的人开始吹牛了,看着混得不错的人突然痛哭了。若这时你还存有理智,打眼望去,这才是真实的人类啊。
若酒场只是人性的自主表达,酒醒后大家各自回归正常生活,那么喝酒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释放。可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和酒精、菜肴一起上桌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声界讲究一个“台上无大小”,酒桌上却是反着来的。纯粹的酒友聚会或者好友之间以酒助兴,只消耗了酒精产量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酒精是在不那么单纯的酒桌上,被不那么情愿地喝掉以及吐掉的。
比如陪客户喝酒。你知道这顿酒是有所求的,客户也知道,表面上大家嘻嘻哈哈、称兄道弟,但客户说“随意”的时候你真的能随意吗?
更考验人的是存在上下级关系的酒桌,如果还有外部贵客在场,复杂度再翻倍。酒怎么喝,话怎么说,不少眼睛都在看着。酒桌之下,暗流涌动。
有些利益性的酒局,实质是一种以酒为媒介的纳投名状仪式。高位者对低位者行使的是一种合法伤害权,以此享受权力感,而低位者通过自我伤害来表明忠心,融入团体。酒桌上的诸多丑态,正是人性幽暗之处的外化。
什么地方才最需要纳投名状呢?当然是那些利益分配不透明,关系作用巨大的行当。而在那些游戏规则明晰,大家各凭本事吃饭的领域,通常不会出现不良“酒桌文化”。所以要剔除“酒桌文化”的糟粕,功夫在酒桌之外。(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中老年人如何防范中风侵袭8月28日15:00大医堂·人气医生直播间线上问诊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果出现半侧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且长期伴有高血压史,那么就要警惕可能是脑梗死发出的警报。如果...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