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关系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采取系列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住了耕地红线,让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土地保护过程中,“占优补劣”“惜地不惜壤”的现象突出,导致耕地质量总体下滑。
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每年大量耕地被占用,虽然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了土地的总量平衡,但被占用的土地大多是土质肥沃、农田设施配套齐全的优质农田,补的却多数是贫瘠的荒滩地或其他薄地。耕地数量没有减,质量却下降了。
另外,令人可惜的是,被占用的农田里的大量“熟土”被白白浪费。研究表明,自然形成1厘米厚土壤要两个世纪、1厘米厚耕作层土壤要两到四个世纪。同时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高等仅占三成。因此,说优质土壤像大熊猫一样宝贵毫不为过。但如此宝贵的耕作层在被占用后就被埋在了水泥砂石之下,鲜有听说被再利用的。
山东省山岭地、荒滩地所占面积较大,把这些土地改造成优质农田,需要耗费的时间、投入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如果能把被占用土地的耕土层覆盖到这些土地上,那么瘠薄地改良时间就能大大缩短,很快能成为优质田。但在现实中,耕土层剥离再利用的少之又少。
今年1月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但法律落地困难重重。比如哪里需要耕土层,剥离成本、运输成本由谁承担,暂时不需要时该怎样储备等,这牵涉到土地部门、农业部门等多部门的信息互通和通力协作。而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地方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还存在一个标准问题:土壤质量什么叫下降、什么叫不下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导致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补量不补质”的现象。客观上,当前一些地方的基层部门确实存在专业力量不足、人员配备不够的问题。土地的主管部门应该是土壤方面的行家里手,甚至应该拥有更专业、更前沿的视角和水准,能够对工作中的问题保持敏锐的嗅觉,并能根据需要及时出台调控举措。但现实情况常常是,相关部门因专业能力不足,使土地保护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万物土中生,耕地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资源。保护土壤,保护耕土层,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
新闻推荐
定点投放粽子。直升机太极互动。本报6月28日讯(记者崔绍磊)美丽雪野,航空之旅,让飞行绽放无限可能。6月25日,端午小长...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