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对每个冒名顶替入学个案背后的违规链条深挖到底,用对冒名顶替行为的“零容忍”彰显法治立场与公平态度。
连日来,冒名顶替入学话题热度不减。据媒体日前检索发现,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其中有242人被发现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取得学历,公示期后学历作注销处理。多所高校透露,清查结果已通知涉事学生,未收到异议反馈;学校不掌握被顶替者的联系方式,没有与其取得联系。
对此,6月19日下午,山东省教育厅回应称,已第一时间进行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调查,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顶风违纪,都将以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公布相关调查结果。
这些年,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时有曝光:从罗彩霞到王娜娜,从荆高峰到陈秋媛,事发地不同、剧情总相似。但此次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再次以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并非孤例,只是典型案例。
需明确的是,山东此次清查出来的问题,只是高校倒查之下翻出的“旧账”,不少乱象都是前些年附着在学籍管理与录取通知机制纰漏上的遗留问题——前些年,学籍电子注册不像现在这么完善,高校录取通知书发送也主要靠邮递与学校传达,这就给内外勾连下的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
2009年罗彩霞事件发生后,教育部就曾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冒名顶替上大学问题。媒体报道,仅在河南某二本高校,被清退的“假学生”就多达300多人,背后的利益链条也被扒出。而山东这次清查工作,也表明“溯及过往”式倒查的必要性。
从查错纠错维度看,地方的清查工作,无疑对接了公众期许,也有益于继续查漏补缺。而注销顶替者学历,公示清查结果,也展现了涉事高校“既往亦咎”的态度。但这类处理,跟冒名顶替行为的恶劣性质并不匹配,就算取消学历,顶替者也享受到了“偷别人人生”的孳息,而为之付出的代价仍太轻。
一些高校低调注销顶替者学历后,没有与被顶替者联系,也难言妥当。对学校而言,这是对本该属于本校的学生的轻忽;对那些被顶替者来说,这可能会让本该尽早知情维权的他们仍蒙在鼓里,错失跟命运对抗的很多机会窗口。因此,校方当及时将线索转交有关部门,实现追责上的法律与校纪衔接,该严惩的绝不轻纵。
更何况,冒名顶替背后的违规链条,涉及户籍、学籍、身份证等信息系统和教育、公安等部门,对应的是多重关口的失守,顺“藤”能摸出哪些“瓜”,自然也该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
高校理应意识到,冒名顶替对被顶替者的不幸,是清晰绝对的:原本属于自己的上大学机会被他人偷走,不只是简单的权利遭侵害,更可能是被毁了一生——从以往案例看,顶替者跟受害者会因此命运翻转,顶替者由此获得向上的敲门砖,受害者却被推入人生下行线。陈秋媛就是例子:她被顶替后,只能踏上打工之路,如今即便真相浮出,命运已难更改。
为此,协助有关部门查清违规链条,帮助被顶替者依法维权,也是给受害者以交代,是让教育公平尽早归位。
对地方教育部门来说,则应将清查出的情况汇总和及时披露,就像山东省教育厅此次表态的那样,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也接受公众监督。
无论如何,查出200多人涉冒名顶替,不能止于低调处理、浅“究”辄止,而理应是“应查尽查”,对每个个案背后的违规链条都深挖到底,用对冒名顶替行为的“零容忍”给受害者以交代,用“不姑息不纵容”彰显法治立场与公平态度,同时完善高考招录的全链条管理责任体系,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新闻推荐
新发地批发市场关闭的那天早上,陈宝生(化名)正开着面包车打算去进货。过去二十多年,他几乎每天如此:三点多起床,四五点到果品批...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