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东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今日山东 > 正文

女子买航班延误险 900次获赔近300万 涉嫌诈骗被抓

来源:华商报 2020-06-11 01:56   https://www.yybnet.net/

是不是诈骗 律师有分歧

是:若未经他人同意,用他人的身份购买保险并索赔,则构成保险诈骗罪

不是:航班延误不是投保人所能掌控的,虚构行程不能算作欺骗手段

待商榷:虽以获赔为目的,但依据的是个人分析,不能简单认为是为了非法占有

6月10日,“女子用亲友身份购买航班延误险900次获赔近300万被抓”的消息在网络热传。华商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该消息属实,目前,涉案女子李某已被南京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0年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报警,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女)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怀疑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南京警方侦查发现,李某等20余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

经过进一步调查,民警发现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账到李某的账户,警方推断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民警于4月29日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在李某的住所,办案民警搜查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以及电脑中多份航空延误险异常说明样表,清晰记录了其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信息。据调查,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还有一些是她以买理财为由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余万。

据介绍,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之后从亲朋好友处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四五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据悉,购买一份航班延误险的保费是40元左右,赔付金额在400元到2000元不等。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甚至可以到7000元至8000多元。在李某的笔记中,航班的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的金额,一条条、一笔笔都清楚地记录着。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

据南京警方介绍:航班延误险属于商业保险的一种,李某之前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失业之后的她,便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金的主意。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目前,南京警方依法对李某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据《扬子晚报》

>>网友热议

@一仙小青:最怕玩不起翻桌子,唉!

@小楼听雨-罗超:这应该算是风险投资吧,怎么能算骗保呢?

@Shaojunx:规则你定的,我利用了你的规则,你告我诈骗。

@李_本末:合理利用规则,也算诈骗?

@哒-哒-哒:有规则就按照规则来,何来的骗,没延误又不给退钱。

@idaforever:自己定的规则,玩不起就抓人!

@重新刷漆:只准保险骗你,不许你骗保险。

@一丝销魂烟:人、票、航班延误都不是假的,用什么骗的呢?

@qzhai:如果没估摸准,钱是不是就让保险公司挣了?

@默名了了:这难道不是凭本事分析数据赚钱?有本事别延误啊……

@Joelu2016:没想到还真有只赚不赔的生意。

@飞天板砖:稳赚不赔啊,以后只要航班延误就把投保人抓起来得了!

@关于鸡个个的勃:这个规则你定的,赔偿也是你说的,然后人家只是抓住了你的漏洞,然后你就要抓人家?

@神垕青年:这是风险投资呀,怎么能被抓?如果不延误,钱能退吗!?

@天鄯:不延误就收人家机票钱和保险金,延误了就说人家诈骗,耍流氓。

@冬已226:解决不了问题,就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了。

@追逐者的漫长旅程:我还以为航班延误是她制造的呢!

@佳佳小可爱的主人:保险钱也给了,机票钱也付了,退票费也扣了,咋的买延误险就是骗保?你延误还不让人理赔了呗?那买了延误险结果没延误,是不是还得算她是诈骗未遂?

@zyh专业化550空荡荡:按你套路来怎么就诈骗了?保险公司骗人还少?保险公司只能赚不能赔?

疑问1:哪些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

观点:涉嫌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什么是保险诈骗罪?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类似案件动用刑事力量是否合适?华商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律师。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曾文科介绍,刑法第198条规定了保险诈骗罪,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保险制度诈骗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扰乱了保险秩序。由于保险诈骗罪是一种特殊诈骗罪,所以要满足普通诈骗罪的一般构造,即客观上通过欺骗行为引起对方的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该财产后造成保险公司财产损失;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与非法占有保险公司财产的目的。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谌江涛律师介绍,刑法第198条详细规定了保险诈骗罪的五种行为方式:(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曾文科称,本案中李某涉嫌上述(一)这种情形。

疑问2:类似案件动用刑罚是否合适?

观点:涉案“数额较大”可发动刑罚

有网友认为,“李某与保险公司的行为是一种合同纠纷,保险公司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起诉来实现,动用刑事力量有些不妥”,对此,曾文科说,的确,刑罚是最严厉的惩罚,所以当其他手段,如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能够解决纠纷时,就应当克制刑罚权的发动。但是,在立法与司法过程中其实已经大体划分了刑事处罚与其他纠纷解决手段之间的界限。例如保险诈骗罪,和保险公司受到一般的民事欺诈相比,在数额上是有要求的,需要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骗保险金,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即没有达到追诉标准,这个时候才属于法律上认为“不必要动用刑罚”;当骗保险金已经数额较大了,此时法律认为靠其他手段尚不能完全恢复已被破坏的社会关系,需要动用刑罚。所以,动用刑事力量是否妥当,不应凭一般的感觉来判断,而是取决于立法与司法中确立的追诉标准。

另外,“通过民事诉讼就能获得赔偿的,就可以不动用刑法”这样的说法也不妥当。正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种制度的存在所表明的,许多刑事案件中既涉及刑事问题也涉及民事问题。例如故意杀人未遂的,我们不会说被害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民事上赔付医疗费、误工费等,就不追究刑事责任了。因此,不能因为一个案件可以走民事程序,就当然地否定这是犯罪。是否构成犯罪,不以能否起诉为标准,必须看各个犯罪成立条件是否满足。

谌江涛认为,如果李某与保险公司仅仅是一个民事合同纠纷,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那肯定是不妥的,但是如果李某已经涉嫌犯罪,公安机关进行正常的刑事立案就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关键还是在于李某的行为性质是否涉嫌犯罪。

据了解,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2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另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关于保险诈骗未遂能否按犯罪处理问题的答复》,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保险诈骗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获得保险赔偿的,是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疑问3:李某是否涉嫌诈骗?

观点1:视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曾文科称,由于目前披露的案件事实有限,李某是否涉嫌诈骗,要区分情况来看:一,如果李某用自己的身份或者经过他人同意后用他人的身份购票、买保险并索赔,当然不构成保险诈骗罪;二,如果李某未经他人同意,用他人的身份购票,却以自己的名义购买保险并索赔,则应当构成保险诈骗罪;三,如果李某未经他人同意,用他人的身份购票、买保险并索赔,也应当构成保险诈骗罪。所以,本案是否追究保险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取决于李某是否以自己的身份或经他人同意的身份来购买机票,这才是本案的关键事实。“网上认为李某是合理利用规则或充其量属于投机倒把的观点,我觉得可能是把案件设想为了上述第一种情形。如果本案有证据证明是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且达到了追诉标准,我觉得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

谌江涛同样认为,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诈骗,还要根据其具体行为去分析判断,关键还是在于李某的行为是否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延误险的保险条款都有规定,被保险人只有实际乘坐了航班,并且导致了延误,且延误时间达到保险合同所载明的时间,才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因此,仅仅是航班延误,被保险人若没有实际乘坐航班,被保险人也无法获得理赔。因此,李某是否构成保险诈骗还要取决于其投保延误险的保险合同条款,及其在理赔过程中是否提供了虚假的理赔材料。如果保险合同中有约定只有实际乘坐了航班导致延误的才能进行理赔,而李某提供了虚假的理赔材料,则李某有可能构成保险诈骗。

观点2:李某行为不构成诈骗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杰律师认为,不管是诈骗罪还是保险诈骗罪,其欺骗手段,必须是足以引起被骗人直接处分财产的手段,哪些手段属于一种诈骗犯罪的欺骗?比如李某直接虚构了航班延误的事实,导致保险公司直接赔付,或者虚构气候、飞行空况等信息,或者伪造了相关航班延误的证明文件,导致保险公司陷入错误认识,给予赔付,或者是李某根本不是某个延误航班的乘客,自己伪造身份信息获赔,这些都算,都是足以导致被骗人(保险公司)陷入错误认识,从而处分财产(理赔金额)的诈骗手段。但是,本案中李某并没有这些行为,其虚构自己的行程,包括使用亲友信息购票,她的这些行为,不足以导致被骗人也就是保险公司处分保险金额,因此,这种手段,不能构成诈骗或者保险诈骗罪的欺骗手段。

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律师也认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的关键理由是:保险诈骗罪(刑法第198条)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核心的要件之一,就是投保人是否虚构了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是制造了保险事故?正是由于航空保险的特点是以航班延误来构成赔付条件,而航班延误不是投保人所能掌控的,也不可能是投保人的行为能造成的。李某的行为缺乏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要件,因而不构成犯罪。需要说明的是,李某与保险公司的行为是一种合同纠纷,保险公司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起诉来实现。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动用刑事力量介入个案效果很好,但是得不偿失。南京警方的做法只会给全社会对保险公司的信用产生质疑,最终损害的是保险业的合法利益。这个案子的负面效应于多少年前的那个彭某扶老太太案一样对社会的道德规范破坏极大。

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建亮同样认为,保险合同本就是射幸合同(指合同当事人一方支付的代价所获得的只是一个机会,对投保人而言,他有可能获得远远大于所支付的保险费的效益,但也可能没有利益可获;对保险人而言,他所赔付的保险金可能远远大于其所收取的保险费,但也可能只收取保险费而不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且合同或者规则是由航空公司、保险公司制定的,而购票手续合法,购买保险手续合法,理赔也合法理,没有超出合同范围,这是利用现有合法合规的合同条款规则获取利益。

观点3:是否涉嫌诈骗值得商榷

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宇鹏律师认为,李某的行为本质上是和航空公司对赌,航空公司未延误,女子就要承担退票费的损失,航班延误了,女子才有可能获利,这种情况是否构成诈骗是值得商榷的。用他人身份信息购买机票,他人信息和购买机票都是真实的,谈不上欺骗行为。获得延误赔付也是在赔付规则下进行。女子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获得赔付,但赌赢的原因靠的是个人分析而不是非法行为,不能简单的说其目的就是为了非法占有。这种行为本应从频繁购票退票这个层面来对购票人进行限制,不适合采取刑事手段来规制。华商报记者 陈有谋

新闻推荐

多地制定今年调整具体实施方案 近3亿人可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养老金”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同时,...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女子买航班延误险 900次获赔近300万 涉嫌诈骗被抓)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