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山东深观察□ 范鸿达
近期,“疫情将‘终结’全球化”的声浪骤然升高。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称,新冠疫情的暴发,表明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表示,这种流行病将通过加速向区域供应链的发展,而逆转全球化。
不可否认,疫情在全世界的扩散、蔓延,使之成为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手。全球有形和无形的割裂,正在进一步加剧。
但持续几百年的全球化进程,真的会因为疫情而走到尽头吗?
“反全球化”声音一直存在
不管是在学界,还是在媒体和公众领域,全球化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全球化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它早就超越了西方,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加入,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地理范围来看,全球化的程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的“地球村”特征进一步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代表着世界各地的互联互通,以及各国角色在其中的自我或者被界定。
由于在全球化中的分工、角色和能力等因素不同,世界诸国受全球化的影响也有差异。
对很多国家来讲,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福利也能滋生痛苦,因此对全球化持批评立场的人并不罕见。
换句话说,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本就是相伴而生。因此我们看到,在轰轰烈烈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反全球化(运动)”也是世界上的一个长期存在。
而且,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等有差异,再加上国际政治的变迁,即使单一的国家或区域,在不同时期受全球化的影响、对全球化的态度也有差异。
以欧美发达大国为例,全球化的中前期,它们凭借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控制等因素,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当新兴国家崛起并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洪流中后,凭借后发优势和本国人民的吃苦耐劳以及资源消耗等,也在全球化中壮大了自己。这使之前几乎一家独大的受益者——欧美发达大国,对全球化的惠及他人开始心怀不满,进而导致它们对全球化的观感和态度也发生转变。
事实上,在本次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化就已经遭遇严重挑战了。
早在竞选2017年美国总统期间,作为候选人的特朗普就高呼要“去全球化”,呼吁在国外的美国企业回迁国内。特朗普入主白宫后,更是对多个国家加征关税,特别是对中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贸易战”,显然这是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
英国退出欧盟,也被很多人视为“全球化走向消亡的一个例证”。甚至有人认为,英国脱欧派在国内公投中取得胜利、高呼“去全球化”的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的2016年,就是“全球化走向崩溃”的开端之年。
新冠疫情的暴发,令全球化承压更甚,除了疫情带来的物理空间交往的受阻外,更有心理“全球化阴影”可能催生的一些逆全球化举措。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撰文指出,疫情对全球化最直接影响就是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他预计一些国家会因为这次疫情而强调经济主权与适当的边境控制。
而当某些国家进行贸易和生产保护时,也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这势必会对全球化造成不利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世界贸易将下降13%到32%。
尽管全球化也有其自身的弊病,尽管在疫情的冲击下它遭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是客观来看,全球化仍然是世界所需要的。
这不仅是因为,全球化发展至今,它带给世界的福利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更是因为,支撑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未消失:
各国、各地区间的生产要素差异仍然存在,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仍然未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世界主要国家,对通过国际协作发展自己的态度也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随着疫情缓解和世界逐步恢复正常的运行节奏,相信全球化遭受的质疑会渐渐弱化,全球化仍然会继续前行。
“去全球化”还是“去中国化”?
目前,呼吁“去全球化”最响亮的是美国等极少数西方大国。但它们是真的不想要全球化了吗?
显然不是。毕竟它们仍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怎么会轻易舍弃全球化呢!
它们对当下全球化的质疑,不是源于全球化本身的无效,而主要是认为诸国在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出现了问题。
在观察国际社会的“去全球化”声音时,一定要注意到其中隐藏的国际政治含义。
2020年3月份,为了给美元流动性提供支持,美联储和新加坡、巴西、丹麦、墨西哥、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新西兰、瑞典等9个国家的央行建立了临时美元互换机制,此前美联储业已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等建立了这一类的机制。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庞大美元数量拥有者的中国央行,则不在其中。
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一些政客屡屡把矛头指向中国,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无端指责中国是疫情的发源国。据CNN报道,包括总统和国务卿在内的美国政要,曾专门给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打电话,企图建立谴责抹黑中国的国际联合体。日前,英国建议英、美、意、德、法、日、加等G7国家,加上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组成所谓的“民主十国(D10)”的5G联盟,联合起来对抗中国,以及减少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的依赖。
从美国等国家的上述举措来看,它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一刻也没有抛弃过抱团发展的理念。
但是另一方面,纵然是在严重的新冠疫情威胁之下,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对向它们提供了巨大抗疫物资帮助的中国,仍然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压或孤立,比如特朗普政府在4月27日宣布对中国实施新的包括半导体生产设备和其他先进技术在内的出口限制,继续对中国实施贸易战。
由此可见,美国等国家不是不需要全球化,而是需要不能让中国等竞争对手从中获利的“全球化”;从表现特征来看,即是“去中国”的“全球化”。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日益把中国视为自己世界霸权地位的主要挑战者,因此遏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阻挠甚至切断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利,就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的政策选项。
但是,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主宰的了,甚至也不再是西方国家所能够完全主宰的,而且即使是西方世界也不再是铁板一块。
世界上主权国家有近200个,这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各不相同,当然与中国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经济体,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
纵观全球化的发展历史,迄今还没有哪个如当下中国这般的经济体,能被成功排除在全球化之外,这不符合经济和贸易发展规律。
因此,虽然有特朗普“搬迁回美国”的号召,但是今年3月中国美国商会、上海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开展的针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商业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企业对今后一段时期在华复工复产表示乐观,无意撤离中国市场。
事实上,单单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本身,就足以令“去中国化”的“全球化”难以实现。
“互相成就”才是真谛
地理范围从小到大,内涵从简单到复杂,全球化已经走过数百年的历程。
全球化是有它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不同时期也会体现出不同特征,但是已经进化到、进步到今天的人类,不会轻易放弃全球化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便利;以逐利为核心目标的国际资本,也很难退缩回到各个封闭的角落艰难发展。
既然消除全球化已经是不可能之举,那么对于全球化及其产生的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就应以协商而不是对抗的心态来面对。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加入到全球化的滚滚洪流中。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全球化的贡献者。中国和世界、中国和全球化,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在中国乘全球化东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世界也享受到中国提供的诸多便利。
非常遗憾的是,出于打压中国的考虑,美国等国竟然对惠及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肆意破坏,这不仅损害了中国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在全球化方面的暂时承压,的确会增加一些即时的发展困难,但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无需为“全球化”中的“去中国化”过分担忧。
同时,中国仍然要坚定地拥抱全球化。刚刚结束的中国两会在外资准入、外资保护等诸多方面推出了更多具体的对外开放举措,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进,更多国家将享受到中国的发展便利,中国的朋友圈也将越来越大。
通过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治理水平和造福于世界的能力,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大,而这正是中国打破某些国家在“全球化”方面“去中国化”企图的有力武器。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卓越学者、中东研究所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2020年1-4月,协会直报大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完成8.4亿吨,同比增加548万吨,增长0.7...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