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玉波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大流行,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国家,因防疫需要临时性“闭关锁国”,引发生产停滞、工厂关闭。许多发达国家,为求自保,纷纷启动“产业回归”计划。如美国为了达到激励企业返回本土的目的,提出承担企业回迁的全部成本,包括重建厂房、搬迁设备、装修及其他相关费用等;日本政府也将拿出约2400亿日元,帮助日本企业把在中国的工厂撤回日本国内。
在此情势下,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的山东,有无“断链”之忧?又该如何用好“防疫时间差”,逆势补链、强链?
“太集中于中国”不是风险,“全球停摆”才是
首先要明确的是,将产业链供应链大规模移出中国,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也不会改变。
中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日益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和难以取代的综合生产成本优势,拥有令每个国家“垂涎欲滴”的巨大消费市场。可以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也难以撼动。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并不是由于中国集中度太高而造成的,而是因全球性的经济停摆而引起的。
而且,随着中国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经济秩序全面恢复,目前已成为全球生产能力最稳定的地区,正在大幅增加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并尽全力确保与世界各国产业不脱钩、合作不断线,在稳定和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大国担当。
山东制造业“全而不强”,外贸依存度较高
世界离不开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尽管疫情不太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颠覆性重构,但如何应对疫情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巨大冲击,仍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到世界份额的28%以上。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联合国所分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中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其中制造业占179个;在全部666个工业小类当中,山东也占到526个。
但山东制造业全而不强的特点比较突出,域内产业链条短,合作不够紧密,抗风险能力差。
许多大类的产业链不完善,只是海外链条的一个环节,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大幅增长,但也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23.5%;很多制造业领域,缺乏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缺乏链主企业,对制造业的高端环节缺乏控制力,一些关键设备仪器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许多产业链的上游,严重依赖国际资源,例如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产业的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国际供应,如芯片、高端数控机床等。
这些都是山东产业链条上的脆弱点,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此外,疫情发生前,一些欧美国家已致力于推进制造业回迁,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希望在新的高度上夺回制造业发展的主导权。此次疫情又使欧美国家的制造业产业链瓶颈一览无余,特别是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原料药等医疗器械和医药生产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启动产业回归计划。
2019年,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2.04万亿元人民币,外贸依存度达到28.7%,和全球产业链联系密切。前5大贸易市场,分别为美国、欧盟、东盟、韩国和日本。
中小企业虽“不起眼”,却是链上重要“环节”
“六保”之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具有基础性意义。
山东经济,制造业占比高,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与外部联系密切,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是当前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抓手,更是着眼长远、化解深层次矛盾,加快推进新基建、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关键之举。
山东应力促应对疫情压力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同向而行”,以积极作为化解不确定性,充分利用好防疫时间差,逆势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加速优化升级。
深入推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打通产业链条。山东中小企业数量约为24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560万户,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但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在疫情中受到影响也较大。近一半企业3月后才复工,复工后的企业大部分也未完全恢复达产。对此,应深入落实疫情期间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加大减税降费、减免租金、新增优惠利率贷款等帮扶力度。
同时,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从属和弱势地位,在复工当中起不到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对此需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原则,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推动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用好防疫“时间差”,逆势强链、补链
我国疫情最先得到控制,赢得了宝贵的疫情防控时间差。
山东应利用好这一时间窗口,梳理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条企业名单,了解企业面临困难和政策诉求,加强政策支持。
一类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基础强、体量大、占比高,如化工、医药、纺织服装、造纸、农产品加工、电解铝等产业,对这类产业,主攻方向应是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固链、延链,加快向下游和终端产品发力,不断增强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发展后劲。
另一类是虽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领军企业太少,在全国的位次不突出,在一些链条具有薄弱环节,如手机、电脑、智能设备、新材料、汽车制造等产业,应启动培育计划,做好国内分工,强链、补链,补齐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横向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
疫情正倒逼推动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变革,这给山东省内企业带来了一次数字化转型提速的机遇,对于打造智慧供应链意义重大。应围绕制造业重点支柱产业链,将全球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和创新网络中的中小企业有效连接起来,建设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协同共建的供应链平台,降低工业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应借助危机压力,突破一段时期以来推进产业链智能化升级的障碍和困难,把短期抗击疫情冲击与推动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特别是借助“四新”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把5G基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丰富到省市县项目清单中,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一体推进,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深度数字化改造,增强产业链对抗风险的韧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好面向日韩的“门户”,深化“中日韩+”合作
山东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以高水平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疫情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山东外贸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逆势大幅增长。山东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延伸、供应链的全球布局。
中国、日本、韩国均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产业合作的互补性、整体利益的攸关性正在凸显,具有紧密合作的基础。
山东是我国面向日、韩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具有对其开放的门户优势。中、日、韩三国共同抗击疫情的友谊,也必将转化为深化产业合作的巨大动力,特别是有利于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
应推动山东省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三国产业合作基地。同时,深入参与国家层面的“中日韩+”合作机制,联合拓展多方市场,特别是中日韩+东盟等多国的一体化进程,巩固山东与亚洲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关系,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新闻推荐
外商逆势而上抢滩山东,92个重点项目视频集中签约 “抓住山东机遇,就是抓住了未来”
□本报记者孙先凯李子路继2月25日举行重点外商投资项目视频集中签约仪式后,5月11日山东再次举行外资项目集中签约,签约...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