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倚在床头看书是聂绍铮最惬意的时光。图书馆开馆后,聂绍铮每周都要去两次。
人物速写
“他们说我去年借了400本书,我自己都不知道有这么多。”在山东省图书馆的借阅信息记录统计系统中,76岁的聂绍铮的名字几乎年年排在最前面。对于他来说,每天的生活很简单,简单到只有看书和吃饭两件事。
不在看书就在借书的路上
在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来临之际,我们采访到了“重度读书爱好者”聂绍铮。聂绍铮是省图书馆的常客,他与它的缘分要从55年前说起。
1965年,退伍后的聂绍铮被分配到了一家化工厂,成为一名化工工人。当时生产任务不算紧张,除了每天8小时的工作以外,聂绍铮选择用看书来打发时间。一个月30块钱的工资,买书不划算,聂绍铮选择去省图书馆借书,这一借就是55年。
在工友眼中,聂绍铮是孤僻的,因为他不爱交际,更不爱参与大家的聊天,唯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书。“每天快下班的时候就开始盘算今天去借哪本书,那时想看的书很多,但一次只能借一本,所以得选一本自己最想看的。”聂绍铮回忆,在那个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就算遇到自己想看的书,也未必能看得到。“有时候喜欢的书被别人借走了,有的书图书馆还不外借,远远看着干着急。”
上世纪60年代,省图书馆里的藏书理论类书籍居多,聂绍铮不觉得枯燥,借回来的书总要从头看完才会再借第二本。有一次聂绍铮借回一本《世界通史》,书里讲述了世界上的很多个国家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图文并茂,非常精彩。“现在回忆起来,这是那个年代看过的最好看的一本书了,当时特别想去看看美国的工业发展,想去俄罗斯的大草原,也想看看法国的自由和浪漫……”在聂绍铮看得入迷时,一旁的工友抢了去,只是简单翻了翻书里的图片,便又还给了他。
比起以前,现在省图书馆一次能借4本书,聂绍铮每周要去两次。一次抱回4本书,他说:“真痛快。”看图书馆告示才知道疫情发生与精神生活相比,聂绍铮的物质生活颇为清贫。
经历了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后,如今的聂绍铮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生活,孤身一人住在公租房。
这里离省图书馆距离较远,但聂绍铮却没有减少借书的频次。“我每周去两趟,先骑自行车到公交车站,然后坐513路转98路再转5路,得两个小时才能到。”十几平方米的家里,一张简易的单人床,破旧的写字台旁立着不像样子的自行车。占据了房间更大面积的,是几个装满了矿泉水瓶的蛇皮袋。
每天,聂绍铮倚坐在床边,借着台灯微弱的光亮看着喜欢的书,这是他最惬意的时刻。床头照明的台灯非常有意思,是聂绍铮用捡来的饭盒、锡纸、PVC管子做成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家里DIY的物件可不止台灯,干树枝做成的晾衣架、油漆桶改装的凳子,还有废弃材料做成的花盆……聂绍铮坦言,自己对物质生活没啥要求,看着小区居民扔掉的杂物,觉得能用的就捡回来改装下。
除了台灯和一个烧水用的“热得快”,聂绍铮家里没有别的电器了。“电视里都是讲现在的故事,我更喜欢看书,因为书里讲得是过去的故事。”他说,“春节那几天我去图书馆借书,到了门口,一块牌子上写着因疫情暂时闭馆,我才知道有疫情这回事。”从图书馆回来后,聂绍铮听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的建议居家不外出。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书可看,只能将之前借来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图书馆啥时候开门?聂绍铮每隔一周就戴好口罩坐公交车去看看,前后去了5次都处于闭馆状态。直到4月初再去时,图书馆终于开门了。
想去书里写的地方看看
《官场怪圈定律》《美术馆里聊怪咖》《艺术还是媚俗》……聂绍铮的床头,放置着他前两天刚借回来的几本书,他现在最喜欢看社科自然类和艺术类的书籍,除了阅读书里的内容,还开始琢磨起作者写作的方式,也很向往书里写到的那些地方。“我现在这把年纪,没有别的想法,就希望在有生之年脑子里能多储存些知识,要是能去书里描写的地方看看就更好了。”
古稀之年的聂绍铮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孤僻性格,搬来现在的住房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两旁的邻居到现在还是陌生人。“在我心里,省图书馆就是我的老朋友,它陪伴了我大半生。”30多年未见的工友们打听到了聂绍铮的音信,约着一起来看望他,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还是像以前一样爱看书。”
乘坐公交车去图书馆的路上,聂绍铮也意识到自己与当下的时代有些“脱节”:“车上每个人都在低着头看手机,也不知道看的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爱看手机,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
“年轻人跟我都差了几十岁了,我不了解所以也说不好。在我看来,读书能够跨越时空获取他人的智慧,手机大概也有它的精彩吧。”聂绍铮说。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张铭)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山东省援助湖北第七批返鲁人员结束隔离休整,全部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回到家人身边 把回家的消息告诉湖北的“亲人”
4月21日,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129名医护人员结束隔离休整返回。图为欢迎...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