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成都市一家川菜餐厅的厨师在准备分餐制菜品。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郁琼源 申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许多人“锁”在了家里。工作、生活、学习……以往分散各处的场景,都集中在一个屋檐下。
随着疫情发展,一个话题逐渐热了起来,或者说,重新热了起来——在家吃饭,分餐还是合餐?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家庭分餐又“热”起来
西兰花炒木耳、煎带鱼、拌凉菜……跟往常一样,长春市民孙晓惠中午给家人烧了几道菜。不同的是,以前一个盘子一整道菜,如今一个盘里分四个格子,一个格子装一小份菜。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关于分餐制的讨论越来越多,单从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角度看,分餐比合餐更为合适。孙晓惠认同这个道理,于是从网上买来了分餐盘,撤掉了以前的盘子,开始“分”起来。
“过去家里经常会剩菜,现在剩下的菜越来越少。”经过分餐后,孙晓惠发现意外收获,由于更精准地掌握了家人食量,还避免了浪费。
在山东济南,考虑到家中孩子年幼,更容易感染病菌,市民张雅萍一家也在疫情期间选择分餐,至今已经坚持两个来月。
“分餐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还可以合理、定量搭配,保证营养又不浪费,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她说,眼下多数家庭有较长时间居家生活,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分餐意识,带动家长、老人养成分餐和使用公筷的习惯。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陈女士则告诉记者,之前家里都是合餐,疫情以来看到专家倡议后改为分餐。“我们不仅碗筷各用各的,连洗碗布都区分了,现在这样吃饭也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
实际上,这不是家庭分餐第一次成为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只不过,这次家庭分餐引起的讨论,似乎比上一次更为热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支持分餐制”“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宅家吃饭你会用公勺公筷吗”等话题引发亿万网民持续关注讨论。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倡导分餐。在山东,10部门联合发起“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提倡家庭聚餐使用公筷公勺;在浙江,3月起已选定试点先行示范,并于6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公筷公勺……
“分”的势头在上升
“合”的声音也不弱
对于家庭有没有必要分餐、具体分到什么程度、分餐后怎么办等话题,不少人也给出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包括两位老人在内,我家六口人在一起生活。”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姜女士跟记者吐苦水,“吃饭的时候,5个人都分餐,但我爸就是不肯分,我们也没办法,只好用半拉子的分餐制了。”
这是个例,却不是孤例。记者在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调研发现,部分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习惯于合餐,一时半会儿不想改、不愿改,一起生活的子女也不好意思硬要他们改。“分餐有些生分了吧”是记者经常听到的话。
而对于部分年轻的“一家三口”来说,孩子通常有专属碗筷,小两口再分餐而食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另外,采访中不止一位在职女士提醒记者,家庭分餐还有一个现实话题要讨论——分餐后要洗的碗筷必然多了,而且不是多出一份公用碗筷,是每个人都可能多出一副碗碟,谁洗?
一位杨女士甚至调侃道,推行家庭分餐制的话,是不是也得推行碗筷分洗制?
家庭分餐,东中西部有差异,城乡之间也有差异。记者在多地农村调研发现,不少人要么没听过分餐制,要么偶尔看到一些相关资讯、直接略过,要么不想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之积极性不算高。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之间,就餐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是中国的国情。
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一家人吃饭,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分餐还是合餐,本身谈不上孰对孰错,关键是家庭成员都要养成文明、安全的就餐习惯。
为了让老百姓餐饮习惯更加卫生健康,各地正试行有针对性的方法,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也给出不同建议。
江苏一方面通过发布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倡议,倡导餐饮企业在餐桌上放上公筷公勺;另一方面,推出“位上菜”春季美食发布,即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费勇认为,当前不宜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用力过猛推动分餐制,推广公筷公勺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也是合餐制的一种进步。
“但是公筷的推行需要大家养成这一习惯,很多人在吃饭过程中会忘记使用公筷,影响效果。”他说。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推广家庭分餐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逐渐使人们养成在各种场合分餐的习惯。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可操作性更强。如果公筷公勺得到有效推广,成为普遍的饮食习惯,可以再逐步向分餐制靠拢。
分餐还是合餐,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念之间的事,它受许多因素左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看,分餐应该是主流,但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参与采写:孟含琪、陈国峰)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市民可通过6种途径申请办理健康通行码。方法一: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青岛”申办。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