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珊
郑祥锋,是日照市第一批驰援湖北人员,也是此次日照市援鄂医疗队里最小的男队员。他最大的心愿,等疫情结束后,一切都恢复正常时,邀请黄冈朋友来日照洗海澡、吃海鲜,“我在最美日照等着你们,好客山东欢迎你。”
儿行千里母担忧。4月5日下午,在第一、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迎接仪式现场,日照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市结核病防治所郑祥锋的父母早已来到现场,等待儿子的归来。
微凉的春风中,仍难掩郑祥锋父母的激动心情。郑祥锋父母时不时地看着大屏中对医疗队车辆路线行程的直播,时不时看看现场大门口,望眼欲穿。
期间,郑祥锋母亲,迟迟等不到儿子的归来,忍不住拿起手机询问儿子还要多久才能到达迎接现场,与儿子简单地聊上几句,似乎瞬间能够安抚那颗焦急等待的心。
当终于迎接到郑祥锋归来时,郑祥锋的父母却没能第一时间见到自己的儿子,没能第一时间,感受儿子温暖的怀抱。人群涌动中,郑祥锋与父母擦肩而过,泪水在郑祥锋的母亲眼里打转,嘴里说着:“没关系,只要平安归来就好,等会就见到了,已分别72天,不差这一会。”72天,郑祥锋离家的时间,母亲每天数着日子等待。
御风破浪历尽千帆,少年归来。
“一看见大巴车上日照两个字,我就知道要见到家里人了;一听到日照的声音,就知道要到家了。”当看到日照专程去接他们的大巴车辆时,郑祥锋激动地难掩心中的喜悦与期盼。
郑祥锋,1992年出生,是日照市第一批驰援湖北人员,也是此次日照市援鄂医疗队里最小的男队员。1月24日,除夕夜,他接到驰援湖北的紧急通知,1月25日(大年初一)郑祥锋出发。
临别时,父母的不舍一直刻在他的心里:“爸爸一个沉默寡言、倔强了一辈子的男人,此刻却眼中含泪,语颤手抖,说了一句‘在外面好好吃饭’,便转过身去。”郑祥锋回忆道,妈妈每一句话都是叮嘱,“我忍着不哭,可是我妈却哭了,她说:‘孩子,不好过的日子,咬咬牙就过去了。’”
“你俩在家别累着,地里活留着我回来干。”郑祥锋说这话的时候头也不敢回,毅然“逆行”前往湖北。
从1月25日到3月18日最后一名患者康复出院,郑祥锋在黄冈工作了整整50天。
刚到黄冈,由于水土不服、工作强度骤然增大,郑祥锋病倒了,不能进食,不到5天体重骤减12斤,郑祥锋心里充满了愧疚:“我来是照顾病人的,不是被别人照顾的,所以我要尽快克服困难,好起来。”
在队领导和队友的关心照顾下,郑祥锋很快好起来,投入到了照顾病人中去。照顾新冠肺炎患者,不仅是要照顾他们的身体,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每天进隔离病房工作8小时,其中4到5个小时要在隔离区护理病人。“里三层外三层,穿上厚厚的隔离服像个‘木乃伊’,护目镜、口罩勒得皮肤涩涩地疼,在隔离病房站累了也不敢蹲,生怕自己的衣服裂开。”郑祥锋感慨,出隔离病房后都不敢照镜子,脸上布满了戴护目镜、口罩留下的勒痕,鼻梁压得通红,耳朵也磨起了泡。
新冠肺炎患者均具有传染性,不允许有陪护人员,郑祥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奶奶,来的时候病重,精神萎靡,生活不能自理。他们便承担从送饭、喂水、铺床、大小便,到上呼吸机、雾化、高流量、采集咽拭子等所有工作。
除了每天常规的治疗护理外,郑祥锋陪老奶奶聊她喜欢的事,给她带水果,慢慢地她的心情好了,也愿意主动配合治疗了,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老奶奶病情逐渐好转并出院。
在黄冈战斗的这段时间,也有很多让郑祥锋感动的事情,所在酒店服务大姐主动为他清洗了脏衣服,郑祥锋感动地说:“特殊时期,特殊环境,大姐不嫌弃我是在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主动为我洗了衣服,真的很感谢。”80岁患病老人流着泪写下感谢信,表达对郑祥锋细心、耐心照顾的谢意,还有来自家乡日照的“暖心物资”:从短缺的医用口罩、感冒药,再到袜子、内衣、零食,还有煎饼、虾皮等一应俱全,满满的箱子里都是家乡满满的爱。
“虽然每天都有新的病患需要照顾,工作累到吐,但身边总会有温暖让我感到幸运。”在这样“累到吐”的工作中,郑祥锋却毅然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3600元,为家乡抗击疫情尽一份微薄之力。
风起,叶摇,茶香飘逸,又是一年采茶时。
出行前,郑祥锋对父母许诺:“开始采茶了,我就回家了。”如今,带着对父母的承诺,平安归来。
回家后的郑祥锋想和父母聊聊天,给父母讲讲在黄冈一线的“战斗”经历,帮家里采采茶,告诉父母,其实他真的长大了。
郑祥锋最大的心愿,等疫情结束后,一切都恢复正常时,邀请黄冈朋友来日照洗海澡、吃海鲜,“我在最美日照等着你们,好客山东欢迎你。”
新闻推荐
□记者李振报道本报济南4月6日讯今天,记者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山东...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