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优雅,彬彬有礼,嘴角始终挂着可亲的微笑,外人很难将裴桂峰与律师联系起来。正是这位女律师,偕幼子远赴山区,为山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呼吁各界为当地留守儿童捐资助学,还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成为贵州山区群众心目中最亲近的“老乡”,被司法部授予优秀“1+1”志愿律师称号。11月16日上午,记者听裴桂峰讲述了她的法律援助故事。
带着四岁儿子跨省支援山区
11月16日上午,记者见到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的裴桂峰律师,42岁的裴桂峰刚处理完一起法律援助案子的调查,正整理相关材料。在她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几幅感谢的锦旗,都是几年来她帮助弱势群体的见证。记者注意到,在裴桂峰的桌案上,还有几封来自贵州山区的书信,上面亲切地将裴桂峰称呼为“妈妈”。
“写信的都是我多年前资助的孩子,他们那里没手机没信号,只能徒步很远到镇上给我寄信说一下近况。”裴桂峰说,2012年,“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正在招募法律援助律师。该项目每年组织一批律师,到中西部无律师县和律师资源短缺的贫困县服务一年,为当地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这群孩子就是她援贵时结识的。
当年的裴桂峰得知选派消息后,抱着想为社会多做点事的念头,第一时间就主动请缨,可一个难题却摆在她面前:丈夫工作繁忙,四岁的儿子年幼,正是需要家长陪伴的时候,自己去了贵州,谁来陪伴孩子呢?面对两难的境地,裴桂峰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带着儿子一起去贵州。儿子对去贵州就读幼儿园倒是充满好奇,丈夫也表示了支持,可其他人都觉得她的决定有点“荒唐”。
“山区环境恶劣,当地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的情况很普遍。”裴桂峰说,当时,她是山东省唯一一名参加司法部“1+1”法律援助活动的女律师。她前往的贵州省长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的村全村都吃低保,全县没有一名执业律师,司法系统全员上阵都凑不出10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平时沟通都需要有志愿者当翻译,才能与当地群众打交道。
把法律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
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裴桂峰从未将任何受援人拒于法律援助大门之外。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裴桂峰深刻体会到,很多当事人除了经济困难,就是法律意识淡薄。为此,裴桂峰在办理案件的同时不忘进行普法教育,运用事实案例说话,普法教育群众一片。她还主动上街头宣传法律知识,将宣传单页放到他们的筐篓和摩托车车筐里。
2012年下半年,裴桂峰接手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当地村民陈某务工时受伤,成为高位截瘫卧病在床,妻子一个人养活全家,可他们不懂法律,被工厂拒之门外也不懂如何维护权益。
“当地人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的情况,我就常去街头发放宣传单页,陈某妻子遇到我后便向我求助。”裴桂峰说,陈某一家负债累累,墙壁都是草席糊成的,差点连住院的钱都凑不齐。她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工伤认定,并联系劳动仲裁部门调解。工厂才被迫前期支付了部分费用,让他们能暂时渡过难关。
之后,裴桂峰多次上门跟对方调解,工厂负责人拒不露面。为此,裴桂峰通过前期陈某的工资收支信息,并多方联系工友取证,这才迫使工厂负责人接受调解。
“这样的情况在当地不少,很多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工厂,并未接受培训。”裴桂峰说,她除了进行法律援助,还将预防当作工作的重点,常到各个企业巡回讲解劳动法知识。由于山区道路崎岖,裴桂峰不得不乘坐摩托车几个小时,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
多年来,裴桂峰坚持用法律援助点亮希望之光,被贵州省长顺县授予“优秀法律援助工作者”称号,被评为潍坊市优秀社会志愿者,2013年被司法部授予优秀“1+1”志愿律师。2013年裴桂峰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律师,2014年被山东省司法厅记个人二等功,2016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山东省优秀律师”称号。
记者宋树云
新闻推荐
在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维达力(右二)课后和学生交流(11月13日摄)。今年9月,“90后”俄罗斯小伙维达力成了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