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超
通讯员刘涛
近日,峡山区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内,采用无土基质栽培的有机姜开始采收。经现场测产,每亩产量约为6750斤。听到这个结果,64岁的张其录开心得像个孩子。
“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种姜,产量是道坎,只有亩产达到5000斤以上,综合收益才能超过传统大田种姜。”张其录是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靠着自己的“琢磨劲儿”,硬是突破了基质栽培有机姜的技术制约瓶颈,撬动了一个有机姜产业。
传统大田生姜种植,需要大水大肥才能保证产量,而且极易发生病虫害。用基质栽培的方法种植,则能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隔离病害,从而使生姜达到有机生产标准。然而,这种新技术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甚至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不具有可行性。
“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能让老百姓吃上一块放心姜,这辈子就值了。”研究基质种姜,只是源于张其录对食品安全的一份初心。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生姜的保健功效早已被民间认可,但怎么才能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让老百姓吃上一块放心姜?
张其录一开始的思路是以菌治菌,用生物防治的技术取代化学防治。由于成本高、速效性差,老百姓根本不认可,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以菌治菌”。以前农资经销商请他去给农民讲课,讲了几次再也不请他了,因为发现他讲的都是在少用农药、化肥的前提下保证产量和质量。
2010年,张其录在自家院子里用3个箱子采用基质种植方法种了6棵姜。很多人跑来看新鲜景儿:像养花一样真能种出大姜来?
2013年,一直在有机姜种植探索的路上踽踽独行的张其录有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现在的峡山区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负责人孙建涛。第二年,他们开始合作种植。“当年种了十几亩,每亩投入了1300多斤姜母,只收获了800多斤生姜。”这样的结果让张其录大受打击。
张其录对生姜很有感情,也相信自己的技术。即使是在这样的困难时刻,他也没想过放弃。
他们不断改良栽培基质配方、种植技术和日常管理,生姜产量开始稳步增加。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每亩产量已经达到4200多斤。
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基质栽培有机姜不但在农残方面远远优于普通大田生姜,对人体极具保健功效的姜辣素的含量更是达到传统生姜的四到五倍。
苏云金杆菌、多元酸人参萜三醇、焦亚硫酸钠……这些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的词语,张其录却如数家珍,很难想象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张其录从1973年开始种姜,别人都是凭着经验种,他却非要弄明白里面的门道不可,有种近乎痴迷的执着,经常会自己给自己出难题,然后再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它。
十几年前,张其录开始关注二氧化碳含量对于生姜储存的关键性作用,他花了4800元钱买了一台二氧化碳测量仪。很多姜农都不理解,嗤之以鼻。现在几乎所有的姜农都认识到了二氧化碳对于生姜储存的独特作用。
张其录生活简朴,常年住在一处简陋的房子里,吃穿也不讲究,但如果是买研究设备,他立马成了出手阔绰的“土豪”。1996年,他为了研发一种新的姜糖制备技术,花37000元买了一口压力锅。上世纪90年代,他为了研究微生物对生姜种植的作用,买了第一台显微镜,那时候他身边很多人甚至还不认识显微镜。
多年醉心于研究生姜的张其录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拥有8个关于生姜的发明专利,还出版了专著《生姜科学种植·高产·储存》。他成了公认的农民发明家、生姜“土博士”。2014年,山东省特批张其录为高级农艺师。今年8月29日,他被峡山区聘为有机姜产业发展科技总顾问。
实际上,基质栽培有机姜技术的突破,不只是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更是衍生出了一个有机姜产业,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着巨大作用。
有机姜优质优价,收益远远大于传统大田种植,增收效果显著,而且峡山区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采取了承包联产的发展模式,园区建起高标准物联网大棚,并统一设施投入、统一技术指导,再由农户来承包种植,能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此外,有机姜脯、有机姜饮料、有机姜粉等产品也随之研制出来……有机姜擘画出了一个强农富农的产业“姜山”,为当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新闻推荐
11月8日,集团在机场办公区天宫三楼会议室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航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冯刚出席会议。中航集团人力资源...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