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义东的儿子蒋皓旭用耳朵仔细感知“一锤定音”的奥秘“许多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去。唯有对周村编钟、《东方红》乐曲的记忆铭记在心,终生难忘。”日前,记者见到蒋义东,他直入主题。
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蒋义东说,他的记忆大多源于父亲。
他父亲叫蒋立德,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组建的山东周村鲁东乐器厂的第一批工人,那时父亲20岁刚出头。
1970年4月24日,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从卫星对地广播上聆听到美妙动听的《东方红》乐曲时,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然而当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极其宽洪、清远的音色,正是来自周村鲁东乐器厂研制的“周村编钟”而奏响的。
“当时大家不敢相信,这么大的事情居然和我们厂有关系。”蒋义东回忆当时父亲对他说的话。随后厂里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父亲成为这一重大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上的周村,人杰地灵,尤其是铜响乐器的加工制作已闻名全国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全国戏剧界就流传一句话:“用锣必用周村锣”,周村锣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所在的戏班都先后派人来周村购买过虎音锣。
其实早在卫星发射之前,就有了“周村编钟”。
1964年,国家要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央要求一切乐器必须民族化,而编钟这种乐器是必须有的。剧组派人找到北京一家有名的乐器制作厂家,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做不了,因为他们是分厂,只有他们的母厂能做,而他们的母厂正是周村鲁东乐器厂,于是制作编钟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周村鲁东乐器厂。
为了完成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厂里进行了精心安排,由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攻关小组,从设计到制作木模型,再到翻砂、车床,经过了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制作出了周村编钟,济南前卫文工团派来专家为编钟定音。就是这套编钟,在随后的大型史诗音乐舞蹈《东方红》的排演中大获奇效。
周村编钟有了演奏《东方红》这样辉煌的经历,自然就为入选卫星项目奠定了基础。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周村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转化为电子版,随卫星一道成功发射,让全世界见证了她的风采。
“一定要记住我们厂的辉煌,把铜响乐器这门手艺传承好。”蒋义东1979年进厂工作时,父亲是这样叮咛他的。
铜响乐器分为三大系列:铜器、响器和乐器。蒋义东不负父亲的期望,几年工夫就熟练掌握了铜响乐器的全部制作工艺。
然而,岁月沧桑,几经变迁。2005年鲁东乐器厂破产。为了延续周村铜响乐器的辉煌,蒋义东重新独自撑起了铜响乐器的大旗,在周村小方家庄开了一家加工厂,名字还叫“周村鲁东乐器厂”。
2006年,蒋义东为周村铜响乐器成功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扩大影响,赢取更多订单,他和妻子开车去全国各地宣传推销产品。
“在四川、广西、贵州等革命老区,当我介绍周村铜响乐器在北京奏响《东方红》,并同卫星一道翱翔太空时,老区群众倍感亲切。”提起那时的经历,蒋义东脸上洋溢着自豪。
蒋义东的举止感染了众人,也从小熏陶了儿子蒋皓旭。
“我是从小听着爸爸敲打铜响乐器的声音长大的,尤其是爸爸讲的编钟奏响《东方红》的故事,我觉得很神奇,我很愿意把铜响乐器传承下去。”
1989年出生的蒋皓旭对记者说,19岁那年他从博山美校毕业后,就跟着爸爸干了,他不但掌握了铜响乐器的传统制作,而且成功引进了两款乐器手蝶鼓和空灵鼓,获得淄博市青年创业大赛优秀奖,成为年龄最小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时间到了2017年,由于环保综合治理的推进,蒋义东的小厂执行“两断三清”,被迫关闭。他的徒弟伸出了援手,暂时在长治市为其小厂安家。蒋义东也临时在古商城开起了铜响乐器经营店。
“周村的辉煌,周村的品牌怎么能就这样飘落在外呢?”谈起这几年的心情,蒋义东甚是焦虑,寝食难安。
不过他说最近有了转机,他已和有关厂家联合探索出了用电炉代替火炉的技术,解决了环保问题,周村铜响乐器纯手工制作工艺将重新展示在大众面前。
蒋义东还告诉记者,周村的职业教育机构已经和他取得联系,他的手艺将被搬上讲台,力求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再续周村铜响乐器的辉煌。
□融媒体记者 蒲永林
新闻推荐
21日,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进入第三个展出日,恰逢周末,现场已是人山人海。本届文博会有看头、有玩头,在展馆北侧...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