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振王爽
本报通讯员贾瑞涛
注册资本30亿元,这在山东的国有企业中属于“轻量级”选手。
掌舵数千亿元庞大资本,统领百余只基金,这家企业堪称“巨无霸”。
“轻量级”“巨无霸”,说的都是山东这家特殊的企业——鲁信集团(以下称“鲁信”)。
近4周的蹲点采访,记者渐渐揭开鲁信的神秘面纱。作为全省重要的投融资主体和资产管理平台,鲁信通过集团化改革、员工持股、混改等一系列高难度改革举措,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领域率先突破,成为全省资本流动的“引导员”和金融市场的“压舱石”。
推动转型,参与转型,鲁信与山东经济转型发展同船共桨。
为国企改革探路
8月15日一早,济南市高新区的鲁信天一印务厂房内,药品包装盒通过物流自动化系统快速自动封箱、打包。4个月前,鲁信和旗下的鲁信创投对这家子公司主动稀释股权,持股比例从100%降为53%。
股权变动的背后,是鲁信在全省国企改革中创下的又一个第一:员工持股试点全省首家顺利落地,鲁信天一77名骨干员工成为新股东。
“以改革激发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和潜力,提高整体效率效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鲁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玮一番话,道出了鲁信成立以来屡屡创新突破的关键。
且改且进,且进且改,为山东国企改革探路。相继唱响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建、三项制度改革、经理层契约化管理等改革重头戏,今天的鲁信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综合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大幅增强,管理资本规模超3000亿元。
接过首批混改的新担子,鲁信人再次展现出改革魄力和能力——以“不再试点、不限层级、应改尽改、能混尽混”为指导思想,新设立的基金全部实行混合所有制,存量企业全面推开混改。目前旗下103家子公司中74家完成混改,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71.84%。
106只基金发力“十强”“四新”
8月22日,青岛中鸿重机首批大型矿山铲运机顺利抵达智利。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这笔订单一度让这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吃不下”。
中鸿重机的遭遇映射出山东经济转型发展中一些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融资难。
2018年5月,鲁信发起设立规模1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创投母基金与5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海洋产业基金,锚定“十强”产业企业,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撬动和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为新动能注入资金之水。
数据更直观显示出效果。截至目前,山东国际信托70%以上信托规模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带动大量社会资本进入领域;鲁信创投全部聚焦“十强”产业企业和“四新”企业。以两只母基金为引领,鲁信旗下106只基金、逾800亿元规模都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持续发力,117家“十强”产业企业从鲁信获得资金支持。
今年4月,中鸿重机从鲁信系基金获注资4000万元,按下了中大型铲运机产业化进程的开始键。
搭平台汇聚全球资源
8月下旬,鲁信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杨光军到北京拜会了三家猎头公司,9月上旬又启程赴以色列,目标很明确:高端金融投资人才。
鲁信人才危机意识强烈。李玮坦言,鲁信能“攻山头、炸碉堡、打硬仗”的带头人,特别是能引领产品、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高端人才缺少,已成为发展最大短板。
“鲁信要汇聚更多高端金融人才为山东服务。”杨光军透露,鲁信正加速打造金融投资人才引进平台,多种手段招才引智。成立鲁信发展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出站的3名博士后中有2位选择留下。
事实上,招才引智平台只是鲁信“三大平台”建设中的一部分。服务全省动能转换,鲁信正加速打造投融资、“双招双引”、资源集聚三大平台。国投委并购基金、国信控股、航天科技、国新资本等投资“国家队”来了,中国燃气等行业巨头来了……风云际会间,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才资源在“三大平台”酝酿新的质变。
新闻推荐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