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东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今日山东 > 正文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变迁史

来源:济南时报 2019-09-06 13:57   https://www.yybnet.net/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字的精华,数千年来滋养了国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世界。新学期山东高一新生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再次引起关注和讨论。其实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古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出现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增减。此次增加,古诗文篇目占了语文课本的“半壁江山”,无疑释放出学习古诗文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事实。

“半壁江山”古诗文“势力”变大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三科教材统编情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3科教材统编工作已完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高一新版语文课本中共入选了67篇(首)古诗文,占了全部课文数的49.3%。和此前旧版的语文课本相比,古诗文的占比有了大幅提升。目前,新版课本已经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六省市高中起始年级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

近日,记者看到了山东高一新生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课本。从课本目录中可以看出,除了保留原教材中的《拿来主义》等经典作品外,还增加了茹志鹃的《百合花》,写袁隆平的《喜看稻菽千重浪》等多篇作品。另外90后记者叶雨婷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稿件《“探界者”钟扬》也入选新教材,在新教材第五单元中还增加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环节”。新教材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优秀文化作品,像《哈姆雷特》《致云雀》《复活》等。

除此之外,在8个单元的课本目录中,第三单元的课文全部是古诗词,包括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第六、七单元的课文有一半是古诗文,包括韩愈的《师说》、苏轼的《赤壁赋》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等。8个单元之外还有一个“古诗词诵读”部分,包括出自《诗经·邶风》的《静女》,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如此看来,新版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在学生教育中有效普及,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首先会担心背诵压力增大。学生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遣词用句精准凝练的古文某种程度上确实不太利于记忆。对于这一问题,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称,高中收入古诗文有67篇(首),其中有一部分是课文,一部分是课外古诗词诵读,高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仅20篇,如果以3年来算,平均每个学年也就六七篇,并不是很多。

几十年来古诗文篇目多次变化

相比于其他课本的变化,语文教材的统编调整总是更受到关注,尤其是古诗文在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际上,在多年来语文课本的统编调整中,古诗文入选多少有过多次变化。

多年来,全国中小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本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都不大。以1950年和1953年的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为例,两本教材中都只有二十几篇课文,没有一篇古诗文。1955年-1956年,语文教学曾经试行过分为“文学”和“汉语”的两部分同步教学,在文学课本中古诗文比例比较大,初中课本占30%到40%,高中课本中占比近半。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这套教材仅使用了一年半就搁浅了。随后数年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时代色彩浓厚的民歌或者应用文,古诗文所占比例非常少。1963年人教社编写过一套文学氛围浓厚的语文课本,这套教材的初中版古诗文占比约30%-40%,高中约占40%-60%。它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只是这套教材的使用时间也不长。

后来的数十年间,古诗文在语文课本中仍然反复经历着时多时少的变化。1978年出版的语文教材经过修改后,古诗文比例约占30%。1986年的一次教育会议上,有人提出了古诗文不利于思想教育的说法。次年,人教社开始修订1978年的教学大纲,新大纲规定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不超过20%,根据这个大纲新编的教材,到1993年向全国推开。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对古诗文的指导精神又变了,1999年对义务教育教材又修订了一次,古诗文比例恢复到30%。

2001年教育部实行课程改革,语文教材变动很大。这时语文教材并非“人教社版”一统天下,出现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等不同版本的课本。整体上来看这次课程改革之后的古诗文有所增加,一般初中课本占30%左右,高中课本占50%左右。小学语文中的古诗增加较多,在课程标准附录的推荐篇目中,小学阶段的古诗有70首。

直到今年这次语文课本统编调整,透露出语文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信号。

“得语文者得天下”

从多年来语文教材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除了不同时代入选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章外,古诗文入选的多少一直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争论的焦点问题。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时代背景之外,也有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今天差别很大有关。比如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发起白话文运动,大幅减少了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另外也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古诗文的比例反复增加或者减少。

近些年,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受到重视,语文学科也在高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有人喊出“得语文者得天下”。一大批尖子生在高考的激烈角逐中,语文成为最大的拉分科目。目前,古诗文又占了语文课本的半壁江山,因此具有良好的古诗文功底无疑利于语文成绩的提升,继而在考试总分中“得天下”。

其实,在考试中“得语文者得天下”历来有之。近些年高考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篇满分作文当属2001年南京十三中学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这篇作文用古白话文写成,轰动一时,凭借这篇作文,蒋昕捷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高中生写出这样让人称叹的高水平古白话作文并非偶然,一篇文章背后是良好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功底,在当代,这堪称是一篇作文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在往前追溯,因作文优异被破格录取的情况屡见不鲜,如臧克家、吴晗、钱锺书等均是因为语文成绩极为优异被名校破格录取。而在仕途经济的古代,数理化对做官并无太大帮助,科考基本是“大语文”的范畴,只要能写出一篇气势磅礴、文情并茂的优质文章,很容易“一文定乾坤”。

有学者认为,这次以“部编本”改革为契机,大幅提升文言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能够引导受教育者融入自身的文化,找寻自己的文化时间轴,这不仅是从教学意义上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观,更是让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并热爱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开端。 (新时报记者徐敏)

新闻推荐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学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山东省小儿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及创伤研讨会圆满闭幕

近日,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山东省小儿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发展,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举办的“齐鲁儿童医学发展...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变迁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