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路在全省率先设置“隆声带”,当车轮碾轧时,“隆声带”便会引起剧烈颤动及声响,以提醒司机不要疲劳驾驶作为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可谓万众瞩目,即便后来因堵车被诟病,大家对这条路也是又爱又恨。终于,26日,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小许家枢纽以东段正式通车,由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自此告别了逢节必堵的状态。而至2020年底,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将达到7400余公里,重新位居全国前列。本专题撰文记者白鑫燚孙姮实习生李沛青
1公里造价近1亿
昨天上午10点钟,省城艳阳高照、万里无云。记者跟随采访车自济南小许家互通立交驶入济青高速北线,现场看到崭新的双向八车道路面平整、宽敞,车辆行驶在上面平稳无颠簸。随着车队首辆车的撞彩,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小许家枢纽以东段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月。
据了解,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是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为我国一次性扩建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高速公路4车道改8车道工程。该项目全长309.2公里,总投资297.96亿元,本次通车291公里,自西向东连接济南、滨州、淄博、潍坊、青岛5座重要城市,是山东经济的“黄金通道”。
记者了解到,在29年前,新建济青高速历时3年4个月,投入38亿,此次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比计划提前5个月完工,仅用37个月,而投入却高达297.96亿,相当于1公里造价接近1个亿,因为改扩建一条高速公路远比新建一条要复杂得多。据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技术处处长杨伟刚介绍,这条“黄金动脉”沿线城市GDP达3.15万亿元,占山东省GDP的43%。
新旧无缝衔接
记者了解到,在改扩建过程中,还突破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点。头号技术难题,便是如何把26年前的旧沥青路与如今的新料无缝对接。这就如同一场精密的“换脸术”,每一条毛细血管都要接上,还不能出现排异反应,那对进行“手术”的医生专业要求可谓苛刻。
“中国第一代高速公路实施的是1990年代初的技术标准,这几年改扩建后出现路面开裂,原因基本在于新老路基沉降差。而因为是山东第一条改扩建高速公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一切只能靠摸索。把新老两种材料研究透,进行无数次加载加重实验,从实验室到工地,最后得出一个最优匹配方案。”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甲荣告诉记者,为了接好“血管”,项目办用40吨重的大吨位压路机一锤锤砸实了路基。最终,整个济青高速309公里新老路面,全部一次性无缝拼接。数据对比显示,路面平整度目前国家标准为1.2毫米,新济青高速路面平整度则提升到0.586毫米。
另一个高科技“武器”是工程机械摊铺机。刘甲荣表示,改良后的工程机械摊铺机堪比“变形金刚”,可一次横向摊铺20.26米,刷新了港珠澳大桥刚刚创造的18.26米世界纪录。
刷新世界纪录
与二十多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工程施工的同时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也立志于打造全国首条绿色科技示范路。
记者了解到,赤泥是一种氧化铝产业的废弃物。作为铝业大省,山东一直面临赤泥处理难题。赤泥的堆场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借此我们想到,为什么不能把赤泥变成路基材料呢?随后,技术团队从实验室,到模拟实验、路用实验,再到实际工程应用,终于取得关键性突破。济青高速滨州段使用魏桥铝电1.33万吨改性拜耳法赤泥,共铺设成4.9公里长路基。”据杨伟刚介绍,这是全球首次将赤泥运用于高速路建设,意味着将推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赤泥利用。
“在攻坚克难中,我们实现了沥青路面和基层稳定碎石铣刨料循环再生利用率100%。”中铁十四局济青高速改扩建项目负责人张万国介绍说。据了解,面对改扩建中大量废弃桥梁混凝土、数万吨沥青路面铣刨料、长度642公里的旧波形梁护栏钢材,山东高速集团联合国内几十家科研机构,搭建了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科研项目制推进,完成绿色环保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道路建设应用的快速跨越。实现了废弃混凝土、旧沥青100%再利用,废旧钢护栏60%再利用,节约了超过200亩土地和十几万吨钢材、砂石、沥青,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那些曾经为济青高速“服务”超过20年的建筑材料,得以继续发挥作用。
点击
建设者眼中的“山东速度”
“济青高速改扩建后,成为山东省第一条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如果说该公路是山东省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战略新的转折点的话,济青路的通车则意味着,山东省下一步高速公路的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改扩建’。同时‘改扩建’也将是未来工程建设的大方向。”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甲荣这样评价这次的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
记者了解到,对刘甲荣本人而言,济青高速与他有着一段长达二十六年的不解之缘。刘甲荣是山东省第一批高速公路建设者。从上世纪90年代济青高速公路开始施工,到现在济青高速改扩建济南小许家枢纽以东段正式通车,都有他奋战的身影。1983年7月,刘甲荣从交通部济南交通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那时候去现场都是骑自行车去,从家到工地单趟就是一个小时。我们的办公地点就在工地上,或者说就在桥上。并且当时是亲手参与施工建设,所有的模板都是自己加工,施工、放线、钻孔、定位、浇注混凝土,运送石子等。项目部有专门的木工、混凝土工、起重工、钢筋工,现在这些工种都没有了。而在施工过程中,当时也是用手工绑扎钢筋、张拉、压浆,每根钢筋需按照设计长度裁剪后,还需人工转弯,机械、人工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现在,交给机器做就可以了。”那段经历对刘甲荣来说十分珍贵、难忘。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也令他感到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为适应新时代下的变革需求,2015年,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刘甲荣再一次踏上征程。“济青高速的改扩建,不仅是交通建设的新升级,更是时代的大发展。”昨日在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通车现场,看着宽敞、整洁的双向八车道路面,刘甲荣也颇为感慨:“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参与者,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因为我们山东又多了一条黄金大通道。”
新闻推荐
□巴扎黑“正规渠道采购,支持验货,承诺假一赔十。”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是在很多网店上经常见到的承诺。然而,这句承诺贴出来...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