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纸面上精确地记录着患者每次就诊的时间、症状。在电子病历尚未普及的年代,青大附院神经内科主任谢安木就靠这种方式记录病历,一次次回访、一次次确认病情 。11本病历本记载着将近3000位患者。
从医30多年,从自己手抄病例建立病历本,到现在电子病历和微信群的延续,这些都是谢安木最珍贵的财富和坚守。本期《大医生》,我们将通过他与帕金森30多年的经历和强大的科室团队,告诉大家在现代医疗技术下是如何过招帕金森及其他神经内科疾病,创造医学奇迹的。
有时行动慢半拍、有时说话吃东西很迟缓、有时觉得自己抑郁又焦虑……但这些都没有引起足够敏感,直到手出现明显抖动才意识到会不会是“帕金森”。帕金森,一种不会致命却会一辈子相随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不恰当,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无法自理。有这样一组数据:在全国,有250万帕金森病人,平均每百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个帕金森病患者。据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将有300万~500万帕金森病患者。
谢安木与帕金森的缘分始于2001年,在这之前他是位敢于挑战且功底深厚的神经病学医生。1988年他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当时的专业选的就是神经病学,“因为它难啊,疾病很复杂,而且当时青岛医学院的神经病学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能选择神经病学是每个医学生的荣幸,更是能力的证明。”1997年,谢安木获得山东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学位 ,2001年进入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攻读博士,跟随着导师,他选择了在当时还很罕见的帕金森专业方向,2004年在中山大学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 ,其后一直潜心研究帕金森病诊治,后曾到美国Albany medicalcenter及悉尼westmeadhospital学习深造。
二十一世纪初期,谢安木接触帕金森的时候,这种疾病还不是很多,或者说人们对它的关注意识尚不够,又缺少相应的专科医生,对帕金森的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当时全省只有两位医生在做,谢安木就是其中一位 ,他开辟并带动了整个胶东半岛甚至山东省帕金森的研究发展。直到现在,每个地区都有了帕金森病的专科医生,成立了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谢安木担任主任委员。
治疗技术也有了巨大改变,最初只能靠简单的药物治疗,实在疼得难受的患者会选择毁损手术,破坏了神经核团只能起到短暂改善,长期效果却不好。而现在,除了药物,手术早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神经外科合作完成的DBS手术给帕金森患者新的希望。
选择帕金森,源于医者对医术的追求和挑战;坚守帕金森,是他对患者的切身感受 。作为学科带头人,谢安木的身影不仅出现在科研、临床,更无数次出现在民众中、讲座里,如他所说:“只有让更多人知道了帕金森,了解了帕金森,才会及时发现,才能抓住治疗的关键期。”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新闻推荐
岛城新增13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全市已有660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半岛记者肖玲玲报道本报6月17日讯17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该局于当天下午邀请了新当选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