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萍
调研“变味失真”,与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偏差有很大关系。他们错误地认为,上级调研或者走访,只要发现了问题,就是自己工作失职,面子上过不去,也会降低“印象分”。这就造成一个“怪圈”,基层在推动工作落实时,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却“硬撑”着不在被调研时暴露出来。其后果就是,上级看不到真问题,基层困难因得不到及时解决、累积得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双输局面。
调研,是共产党人重要的工作方法。上级通过调研,能够发现基层在推进落实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同时,听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也为政策制定出台提供现实依据。
对于基层来说,迎接上级调研也应当是一件好事,可以把遇到的困难、面临的瓶颈,充分向上级反映,以引起重视、推动解决。但现实中,一些调研活动却成了基层“叫苦不迭”的苦差事,为何?
很多经历过迎接上级调研工作的干部,都深有体会:提前几天甚至几周接到调研通知后,基层立刻有针对性地“排兵布阵”,走哪条路,到哪个村,见哪几户群众,都准备得“妥妥当当”;甚至为了防止突然袭击,沿线经过的村庄都要“整齐划一”做好准备,站岗放哨、疏散交通更是必不可少。
如此这般,基层岂能不谈调研“色变”,每次迎接调研都好似“如临大敌”,反复演习确保调研现场不出“纰漏”、没有“问题”。上级调研看到的是被“粉饰”的太平,走的是被安排好的路线,基层群众成了“群众演员”。原本看问题、听建议的调研,最后成了“好好好”“是是是”。如此“调研”,除了劳民伤财,别无他用。
调研成了彩排好的“话剧”,与一些上级调研提前“预约”不无关系。调研“前呼后拥”,调研人员比被调研者还多,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为促使调研了解基层实情,给基层“减负”,山东省提出“四不两直”调研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是对调研弊病的一个重大修正。上级调研如果能多些“反其道而行”,不打招呼、直插现场,把“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变成常态,如有需要只联络当地政府派个“带路者”,那么转变调研作风便指日可待。
同时,调研“变味失真”,也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偏差脱不了关系。他们错误地认为,上级调研或者走访,只要发现了问题,就是自己工作失职,面子上过不去,也会降低“印象分”。
“分分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基层的命根。不管是考核分,还是印象分,都关乎年终考核和自身晋升,决不能让“问题”出在自己的“地盘”上,因此就必须“调查”出好成绩,“研究”得很圆满,一分都不能丢。如此看来,调研并非异化为考核,而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的确确将调研当成一次考核来对待。这种观念不除,那么即使是直插基层的调研,也会被当做“暗访”而“见招拆招”,相互间达成“作战同盟”,在工作群里互通消息。调研组即使“悄无声息”,其任何动向也都“尽在掌握”。
这种情况下,调研“不出问题”就成了一个“怪圈”:基层在推动工作落实时,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却“硬撑”着不在被调研时暴露出来,结果上级看不出问题、听不到建议,对下步决策没有任何帮助;基层成功把问题“盖住了”,但同时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工作推进中困难也越来越多,最终造成落实“中梗阻”、惠民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等困境。基层的“硬撑”,最终伤害的还是基层的百姓。
提倡“四不两直”,最大程度减少“预约式”调研,对基层“减负”、推动工作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级调研应尽可能“瘦身”,基层领导干部也要少些“临时抱佛脚”的工作方法,把工作做到平时,做出群众的口碑,而不应在所谓的“印象分”上患得患失。在基层工作考核、干部晋升提拔上,也要适当增加群众满意度的权重,把打分权交给群众,让基层从“向上看”变为“向下看”,真正做出实绩,打好民生基础,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新闻推荐
——国内建材行业用钢品种规格最全;——锚杆钢筋、精轧螺纹钢筋、电力角钢等钢材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钢筋混凝...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