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张凯娣
本报记者王凯
日前,2019山东医院大会暨医院管理泰山峰会在济南召开,国医大师王琦以《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题,围绕现阶段中医药发展难点、堵点问题,把脉问诊,就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等问题,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提出新思路。
短板:
特色优势淡化
发展动力不足
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中医类卫生人员数量为66.4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5.7%,且中医类医疗服务诊疗量仅占全国的12.3%,中医药服务范围小、人才培养需求量大、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徒手治疗,特色诊疗技术缺乏。王琦表示,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下,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式诊疗思路已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健康需求。如何转变传统思维,借助信息手段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技术,提高疗效和竞争力,成为每位中医人首要面对的问题。
学科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低。与西医学科门类相比,中医药学缺乏细致的学科分化。以睡眠为例,中医称睡眠问题为“不寐”,多与心神不交、心脾两虚、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而西医已将所有睡眠问题统归为睡眠医学大类,共包括86种疾病。王琦说,临床病症的识别,需要所有中医人从自身出发,提高学科水平和医学认知。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教材内容僵化已成为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痛点。“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辨病论治。”王琦说。目前,中医教材中多以病症论述为指导,与现实条件下患者疾病发展情况缺乏统一联系。同样是下肢瘙痒,如果不进行辨病论治,很有可能按照教材中提示的阳虚、气崩或燥湿进行治疗,但事实上却忽略了患者本身具有的糖尿病。
此外,市场条件下,中医药发展与收益间的力量平衡也是亟待破解之难题。
优势:
中医药“治未病”
承担公共卫生服务
人类疾病的治疗需要多种医学的参与,随着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转变,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杂症、功能性疾病、重大传染病等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作用将进一步彰显。王琦介绍,在现有医疗水平下,中医在青蒿素研究、血液病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等现代疑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未病”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指导。中医学从“异病同治”向“异病同防”跨越,从“一个疾病的预防”到“一类疾病的预防”转变,以实现少发病、轻发病甚至不发病的预防目标。王琦发明的九体医学辨识技术已成为国家“治未病”的核心手段,许多国家重大文件中都有引用,并在全国32个省区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使用,成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
疾病防治关口前移,为老年人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提供有效手段。九体医学实行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未病先防,二级预防欲病早治,三级预防既病防变,对慢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具有重要贡献。目前基于体质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技术获得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支持,在全国铺开应用。
中医药产业化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将进一步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中国将成健康产业全球最大市场。这需要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科技、临床水平,将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传承创新:
秉承中医血脉
用证据、数据说话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要在传承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外部世界需求出发,盯紧当代医学的前沿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重大疾病防治、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诊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中医学自身学术发展的理论需求,辨证、辨病、辨体三者相结合的三级诊疗模式发展的需求,都对中医药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
用证据、数据说话。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融合时代,中医不能继续停留在传统个案的数据研究中,而要紧随时代变化,进行大数据分析,将中医临床诊疗的各类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进行记录、查询及存储,并根据数据体系和分析体系进行明确的计量和科学分析即数字化传承,以提升自己的对话能力、解释能力及公信度。“大数据要有信息量的、有规律组型的、带有资源型、预测性的数据。”王琦强调,中医学是自然科学,要消灭形容词,用证据、数据来解释医学行为。
“如果中医人不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你不颠覆你自己,就会被时代所颠覆。”王琦认为,中医学的发展要吸收先进科学文化,吸收社会实践成果,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要坚持时代性与先进性,迎合时代需求,应用现代技术挖掘传统中医价值内涵,促进学术的现代转变。
但更重要的是,坚守中医的母体性与主体性,秉承中医血脉,保持中医药特色,转型不转“基因”,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发展。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济南5月29日电(记者滕军伟)记者29日从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该省已筹措资金300亿元用于夏粮收购,并...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