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这座可敬的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建筑艺术的最伟大作品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的创造,不是天才人物的作品,而是劳动人民的结晶……”
在1831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中,维克多·雨果这样描写这座伟大的建筑。然而,4月15日的一把大火让巴黎圣母院损失惨重,引起全球关注。巴黎圣母院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它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建筑风格和精湛工艺?近日,山东大学副教授谷健辉博士做客山大文学生活馆,详细解读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地位和建筑之美。
石头的大史诗,凝固的交响乐
谷健辉任教于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建筑学系,长期开设全校核心通识课程《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她常会给学生看一些古代建筑的图片,“比如古埃及的神庙,好像有一集007就曾在那里取景,那密密麻麻的巨大、粗壮的石柱,真让人觉得是石头森林,它们是石头的大史诗,凝固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当然也是由石头构建,“其内部受力的柱子或柱墩,都是石头做的,小的穹顶之肋,也是石头做的,这次着火的不是石头,而是木结构,巴黎圣母院尖塔内部有橡木做的双层木骨架,橡木用量很多,堪称一个橡木丛林。而最开始正是从尖塔下方开始冒烟,火势随后沿着屋顶蔓延。”
谷健辉说,要认识到巴黎圣母院的地位,需要从巴黎城市建设的历史说起。在巴黎,塞纳河穿城而过,在城中心形成圣路易岛和西岱岛两座岛,这是巴黎城区的发源地。西岱岛西端是黑洛温王朝的宫殿,东端从黑洛温王朝之后就是宗教场所,尤其是巴黎圣母院建造之后,这座雄伟的教堂成了古老巴黎的象征。从13世纪到16世纪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举行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场所。
空灵、轻盈、升腾、精致
谷健辉说,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最美的大教堂之一,它见证了法国的历史,开创了欧洲建筑史上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先河,“建造之初,它就是巴黎人生活的一部分,巴黎人,要么能见到它——它那么高而挺拔,要么能听到它——它的钟声给了人们生活的定位和节奏。我觉得它就是古老巴黎的那颗心脏”。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和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关。12世纪早期,西方社会崛起的中产阶级在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宗教行为发生转变,王朝和教会间渐趋寻求权力平等的制衡。这些转变共同导致了都市的持续发展,原本陈旧、模糊、大尺度的宫殿和教堂建筑变得明亮而高耸,而哥特式建筑,就是社会革新最张扬的视觉阐释。哥特式建筑创造性地回应了社会对建筑物提出的快速、经济、宏大的需求,并在百年间建立、完善了其主要的建筑规则,“1144年建成的圣德尼巴西利卡起到了范本作用,此后哥特式大教堂迅速风靡巴黎。1230年有25处哥特式教堂在施工,到了13世纪末,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0处”。
作为早期哥特式教堂的典型代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体现在对“高、更高,尖、更尖,亮、更亮”的追求上,空灵、轻盈、升腾、精致,充满动感,这种升腾的动感让巴黎圣母院看起来高而不沉闷。那么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谷健辉认为这和哥特式建筑一个杰出创造和巨大技术创新——飞扶壁有关,“传统罗马建筑最典型的是半圆形拱,而哥特式建筑是尖拱,建筑不一定很宽,但是很高,向上的动势感很强,于是就发明了飞扶壁来承担部分承重,从结构角度实现建筑的高和尖,“飞扶壁带来的效果就是,从外观上看,建筑变得更加轻盈了,而建筑内部因为减少了更多的承重柱,而变得更加开放、明亮。加上用了彩色玻璃,阳光照进来时色彩绚烂,使得建筑内部空间神秘而极具美感”。另外,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极为精致,“它的石头玫瑰花窗,雕刻得就像金属一样”。
巴黎圣母院平面沿袭了矩形结构,总体结构简洁而紧凑,“其正殿采用二层墙体结构。西立面四层结构层次分明,每一层都采用拱形结构,造型元素统一。1370年后殿建成,巴黎圣母院的整体建筑体型更为完美,结构与造型充分体现出哥特式建筑的动感美和韵律美”。
10亿个点组成的“点云”完美复现巴黎圣母院
历史上巴黎圣母院维修过多次,由于圣母院在法国遗产保护史上的地位,其修缮工程的负责人一直都是每个时代法国遗产保护界的泰斗级人物。雨果在1831年出版《巴黎圣母院》取得巨大成功,也引起了人们对中世纪建筑的关注,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的破败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同一时期,弗朗索瓦·基佐开始推行对法国国家文物的清点工作,设立了文物建筑总监一职,并成立了文物建筑委员会。1842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竞标结果公布,265万法郎的预算也迅速到位。修复工作从1844年4月20日开始,直到1864年5月31日结束。谷健辉表示,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内部用的双层木骨架,外面用的石材,“1844年至1864年,钢结构已经在西方世界普遍使用,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在维修为何不使用钢结构?很可能是为了让尖塔保持原样,尊重传统”。
大火之后,很多人开始牵挂巴黎圣母院能否完整修复,对此谷健辉表示应该问题不大,“据《国家地理》报道,早在2015年,已经去世的美国Vassar Collge的艺术史学教授Andrew Tallon曾对巴黎圣母院进行过激光扫描,其中包括教堂各个角度的建筑全景、3D和建筑细节。非常精确地记录下了这个哥特式大教堂的全貌。这一次精准的激光扫描耗时数年,扫描点囊括了大教堂内外的50多个地点,对圣母院内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多次扫描、数据反传,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数据被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包含10亿个点的“点云”,最后加上光影效果,建立出非常逼真准确的三维模型,这个三维模型不仅可以清楚地展示大教堂的全貌,也能够辅助对大教堂进行内部结构的可视化研究。
与此同时,为重建巴黎圣母院而进行的设计竞赛也已展开,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提出以玻璃为特色翻新大教堂,设计包含一个潜在观景台。Studio NAB设想了一个“温室屋顶”,包含引入生物多样性、教育与和平等理念的绿色屋顶。各种设计效果图的出炉,也许无法让巴黎圣母院放弃自己的传统——毕竟,它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这一始建于1163年,历时180余年完工的“伟大的石头交响乐”,是法国人民智慧的象征。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邹元德)对于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来说,从今年开始将有更多机会争取到正高级岗位!日前,为了更好地...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