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报记者 李丽娟 摄影 记者 安硕
适逢三八妇女节,都市女报推出主题特刊“不凡七十 见字如面”,讲述逢“9”出生的优秀女性的难忘经历和动人故事,并请她们写了一封给自己或最亲爱的人的信。这既是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宣传报道的开端,也是向70年来优秀女性的集中致敬。 ——编者
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我们已牵手40余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当年,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我们走到一起,居住在八平方米的斗室里。即便条件艰苦,我们依旧心存感激,充满对新生活的向往。两个大学教师,一个临床,一个基础。我们互相鼓励,像一块海绵吸吮着医药学知识,恨不能一天就能胜任这份工作。
孩子的降生带给我们无限的幸福和欢乐,但时常手忙脚乱。不过,我们达成共识,家务共担,以我为主(临床要值班)。每天孩子睡觉后,我们再看书。就这样,在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同事们的互帮互学中,我们不断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年到老年。
这些年,我最感谢的人,就是你,老伴!是你帮我走出阴霾,战胜病痛,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这是我们牵手共进的信条。邵瑞琪
春日的清晨,泉城公园静谧清朗。在淡淡腊梅香中,记者见到了在此晨练的山东大学药学院退休教授邵瑞琪。1949年出生的她留着利落短发,搭配呢大衣,干练而知性,丝毫看不出已年满70岁。在教育事业上,邵瑞琪倾注了四十年心血,如今虽已离开讲坛,但依旧活跃在医药界,为临床药师的培训及发展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初涉医学
1973年,时年24岁邵瑞琪,通过考试顺利考入当时的山东医学院药学系进行学习。“那时不是自主选择专业,不过没关系,能上大学就好。”那时,邵瑞琪对药学并不了解。没想到的是,她的人生从此与药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求学三年半,邵瑞琪孜孜不倦。1976年12月,她完成身份转变,留校任教。“因为不是师范生毕业,最初的几年,我没有讲课,是跟着老教师学习,学习如何讲课。”邵瑞琪说,她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站上讲台,独挑大梁,从此以后,大半辈子的精力都花在了教学上。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邵瑞琪明白,一个知识渊博、文理相通的老师,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她积极充实自己,每次上课前都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费尽心思写讲课稿。
初登讲台,面对众多学生,忐忑不安是必然的。邵瑞琪说,课下准备的50分钟讲课稿,因为紧张,讲得过快,往往30分钟就能讲完。“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我就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仔细观察他们讲课,慢慢地掌握了课堂节奏。”讲谈人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师的任务主要以教学为主。除了日常的理论授课,邵瑞琪还承担了实验操作课程。即使当时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教学积极性。她和同事互帮互学,积极主动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给邵瑞琪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成人教育班的学生。成人教育班在暑假开学,为期一个月。当初条件艰苦,没有风扇和空调,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是汗流浃背。“这些学生特别渴望学习,从来没有抱怨过,都会按时听课。”
一名山西运城的女学生刚生产完不久,不想丢掉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带着孩子和老公一起来上课;一名40岁的男学生,为了学会高等数学,主动找到数学老师辅导,反复练习试题,结业考试时考了80多分……“看到学生如此努力,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邵瑞琪说。
“看着一届届学生走向社会,为社会尽己之力,就是我最大的欣慰。”邵瑞琪自豪地说。教育是一件纯粹而圣洁的使命,正如蜡烛一般,那种美丽的根源在于无私奉献。
关注药师发展
1986年,邵瑞琪被调到药事管理研究室,开始关注药师的职责与作用,撰写了药师在合理和安全用药中如何发挥作用、临床药师配备比例、院校联合凸显临床药师培训优势等相关论文。
邵瑞琪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着非常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如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这就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药师在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合理用药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邵瑞琪介绍,加大临床药师的培养力度,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处方审核,同时也是为了在临床服务过程中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这既是对医护团队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
2010年,邵瑞琪从山东大学退休。对她而言,退休不是结束,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程。长期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邵瑞琪积累了很多心得,这些经验使她得以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临床药师的发展献计献策。
整个采访过程中,邵瑞琪一直面带微笑。即将结束时,她告诉记者:“同新中国共度70岁生日,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其实,我还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药师职业能真正被社会和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在保障人民合理、安全用药中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新闻推荐
山东诗词学会是诗词创作者、研究者、教育者和爱好者及相关组织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经主管部门...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