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山东新闻 > 正文

孙剑艺:存传统心,讲现代话

来源:齐鲁晚报 2019-02-24 05:3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郭立伟

近日,一篇叫《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广为传播,引发公众热议。许多人都惊呼“上了个假学”,也有人认为不能为了迁就某些“文盲”而“乱改读音”。对此,齐鲁晚报记者专访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语言学教授孙剑艺,请他介绍古音发展中的流变。

孙剑艺1985年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殷焕先教授(1913-1994)研习音韵学。

>>古诗词“叶音说”不可取

齐鲁晚报:现在公众普遍对古诗词改音表示难以接受,认为“一旦改了就不押韵了”,您对古诗词改音怎么看?

孙剑艺:古诗词的读音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不应读cuī,而读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斜”,不应读xiá,而读xié;同样,比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斜”,不应读xiá,而读xié。有人说,这些字的读音改了,古诗词就不押韵了,原有的韵味被破坏了。

根本上来看,就是看“叶(xié)音说”是否可取。其实“斜”的读音,过去读作xiá本身只是一种临时变读。我们知道,汉语的语音是不断变化的。先秦的《诗经》到了南宋朱熹的时代,已经显得不押韵了,朱熹便以“叶音”即改读字音的方式来读《诗经》,即当时的“叶音说”,“斜”读作xiá实际上也是“叶音”的做法。明清阶段,就有人意识到,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语音本身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具体来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本来都是押韵的,押麻韵。后来麻韵分化,押平声韵的“斜”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代人读起来好像不押韵了,但在古代本来就是押韵的。与此相似的还有“蛇”,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也有人主张“蛇”读shá跟后面“麻”叶音。其实现在很多地区的方言,蛇仍然读shá。

所以,“斜”改xiá、“蛇”改shá,从韵母来看,倒是符合古音,押麻韵。但是加上声母的话,已经不可能完全符合古音。因为“斜”“蛇”古音的声母是全浊声母,在我们北方话语中已经消失了,所以如果一味为了所谓的符合古音来改音,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问题要稍微复杂些,依据古音古义,此“衰”读cuī不是没有根据。但需明确的是,假如“衰”改成cui,跟前面的“回”押韵了,后面“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还是不押韵。如果只是为了押韵的话,还不如将前面的“回”读成huái呢,这样岂不全都押韵了?

齐鲁晚报:那对于目前古诗词中出现的这种押韵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

孙剑艺:我的建议是,不要管古音,就按照现在普通话来读就行。但是老师在教授的时候,要告诉学生,现在不押韵是因为语言变化的问题,在古代它本来是押韵的。即便想为了让小孩子读起来顺口一些来押韵,也要明确这只是“临时变读”,普通话另有标准读音,语文考试就要按规范来,否则扣分。

现在,随着对汉语语音认识的逐渐深入,“叶音”的做法也渐渐被广泛认为是不妥的。唐宋的诗词到了现代,很多也已经不押韵了。尤其是北方方言,声韵与音调都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导致了许多古代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并不押韵。

但我们并没有必要为了个别诗词的押韵而给现代汉语中某些字词安上特定的读音,一味临时改读,改不胜改,反而会造成混乱。再比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既然叫“歌”,当然押韵!“者”“下”押上声韵,改谁?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原”“昏”押平声韵,怎么改?

>>普通话本身就是语言不断规范的结果

齐鲁晚报:另外有争议的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音。有人说这中间存在南北方差异问题,是否这样呢?

孙剑艺:这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全浊声母的问题。“骑”的读音现在统读为qí,这一读音早在1985年的《审音表》中就做了统一。但这不代表jì不能读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虽然骑没有入“jì”音,但是却在后面注明了:铁骑旧读jì。那要不要旧读jì呢?在诗词需要区分平仄时就有必要了,比如需要用去声讲平仄的时候,需要读jì。因为在“一骑红尘妃子笑”中假如读成平声的话,就不合平仄了。所以,假如不影响意义的环境下,统读qí,但是在旧的语言环境下,涉及到音的问题,根据必要性需要读jì。

齐鲁晚报:您一再提到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古音的变化是不是地域性比较明显呢?

孙剑艺:对,除了全浊声母在北方消失了之外,入声韵,在北方的话语体系中也几乎消失了。在古代,入声都是双重性质,先是声调,“平上去入”构成古四声,同时入声也是韵。

在我们的普通话声母中,不送气的清塞音有b、d、g三个,p、t、k是送气的清塞音,英语中叫爆破音,是一回事,命名角度不同。粤语这三种塞音韵尾的入声韵俱全,最接近中古音。吴方言合并为一个喉塞音韵尾,也算保留。但是我们北方语言中,如今已经没有塞音收尾的传统了,入声调也消失,混入“平上去”了,叫做“入派三声”。但这又给学习古诗词增添了困难,诗词格律除了押韵外,就是讲究声调的平仄了,古代“仄”就是上去入三调,而今北方入声消失,就给分辨平仄造成了麻烦。像是个数字中就有“一、六、七、八、十”五个入声字,“六”仄声不要紧,其他四个都成平声了,依照格律作诗填词,如果按平声对待了,就不行了。

我是聊城人,当时在学习入声韵的时候就很难理解,因为北方已经没有入声了,全浊声母也没有了。

齐鲁晚报:当下公众对“审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我们传统文化的割裂,您怎么看?

孙剑艺:所谓“审音”,即审定字词的读音。根据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集中审音有三次:第一次始于1955年,其成果是1963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二次始于1982年,其成果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三次始于2011年,由教育部立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单位参与研究,其成果是2016年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不过新版的审音表尚是征求意见稿,并非最终的版本。

说“割裂”甚至“断代”都有些严重了,因为每一次的审音都是记录在案的。比如,我有研究生就专门研究这个,每一次修订和审音,增了什么、减了什么,有什么变化之类,这就是传承。

语言规范化就是面对当下群众的大多数应用,而不是面对专家学者,更不是面对古人,也不是面对文言文古汉语的教学。如果你脱离大众,从事专业研究的话,老师会重新给你讲,这个字在古代怎么读,发生了什么变化之类的。

普通话本身,很大程度上便是根据语音发展规律人为规范的结果。所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汉语的读音也不尽相同。出于沟通的需求,标准化的通用语便应运而生。

>>语言不是封闭的空间,常纳常新

齐鲁晚报:有人说审音有时候就是“迁就文盲”,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孙剑艺:荀子说“约定俗成谓之宜”,语言的发展本就是约定俗成的过程,从俗、从众就容易从错,语言的发展,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据分析,中国的生僻字中,尤其是形声字,秀才念半边的情况非常多见,语言发展是非常灵活的。有时候读错的人多了,那就干脆从错吧。如“荨麻”“荨麻疹”的“荨”统一读xún而不读qián,便是在考察字源的基础上,参考了约定俗成、从众从俗的原则。当90%以上的人都读xún的话,那10%的人,有可能就需要让步。

另外,还有优惠券的券,应该读quàn,但是很多人总是读juàn,受“卷”影响。未来有可能会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读juàn,审音表重新审定为juàn的可能性也会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迁就文盲”也是有道理的。

比如,语言中经常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

白菜的“白”,在普通话里读bái,在一些方言里读bei(二声),还有的读bo。另外,还有学习的“学”,普通话读“xué”,河北读xiao(二声),就在我们山东好多读xuo,有方言特点。这就是跟我们前面讲的入声韵消失有关,一些入声字在韵味掉了以后,韵母不稳定,跟不同的方言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读音。

齐鲁晚报:如今网络语言兴起,甚至有些语言存在不雅的情况,这会不会对我们的语言发展产生冲击?

孙剑艺:网络语言说白了,它是某个群体的通用语言,比如,大多数在网上应用,而且主要是年轻人。网络语言也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词汇,比如“给力”,最初是网络语言,现在已经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另外,语言还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好理解,比如山东方言、吴方言。而社会方言,就是我们所说的“行话儿”。我们很多普通话就收入了不少方言,比如“叫板”“龙套”都是来自戏曲。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普通话不是封闭的,是随时开放的。过去的审音有问题,需要调整;有些字的读音较为混乱,需要统一。而鲜活的方言和网络语言,流通广了,成为大众语,也可采纳。

网络语言中有一些热词,它可能只是起源于某些热点事件,比如“蓝瘦”“香菇”,如果使用的人渐渐少了,可能就淡出应用了,而像“给力”这样的词,鲜活生动,可能会一直用下去。

说到不雅,很多人以为很多网络语言不登大雅之堂。语言的发展,自身也有一个纯净的过程。比如“哇塞”,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本来是一句脏话,它是闽南方言。两个字的发音都比较突兀,引申为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它的“出身”模糊了,淡化了,小孩子都说,还可进一步让实践检验。

语言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是一种交流工具,而生活中有喜怒哀乐,也会吵架,会骂人,不只是网上会这样。只要有人的活动,就会伴随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推荐

看见有人偷电瓶他们跳下公交车就去抓

22日,“见义勇为先进群体”领奖。受访者供图时报2月22日讯(记者卢震通讯员李刚)“你干什么呢?站住!”1月8日,经十路齐...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孙剑艺:存传统心,讲现代话)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