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九龙
安作璋在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贡献突出。仅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独著、合著、参编的著述就达数千万字,皇皇巨著,洋洋大观。
在安作璋先生主攻秦汉史,秦汉是中国古代各种制度、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可秦汉史料少、突破难也是公认的。就是这样一块“硬骨头”,成就了安作璋一生的学术地位。
年轻时,安作璋便展示出自己卓越的学术能力。1951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任教。1954年,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接连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要知道,当时他还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没什么名气,在“国字头”出版物上连续发文的难度显而易见。次年,安作璋的首部学术著作《汉史初探》正式出版,当时他年仅28岁。
此后几十年里,在秦汉史领域,他留下了一批精品著作,均引起了学术界的突出反响。安作璋的《刘邦评传》一书将汉初风云人物娓娓道来,被评价是“在司马迁、班固为他们作传后第一次对他们作了科学的评述”,在没有《百家讲坛》的那个年代,成为国人了解西汉文化的一扇窗,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入门必读。五易其稿、历时十载的《秦汉官制史稿》,被认为是“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的开山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史学家之一,论著连史学泰斗郭沫若也赞赏有加,在国内学术界堪称标志性人物。秦汉史又是国际汉学的关注重点,因此,安作璋在海外学术圈名气也很大,被誉为“秦汉史之大家”“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
在齐鲁文化方面,安作璋同样多有筚路蓝缕之功。1962年,他便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价值,而当时,学者们还在争论孔子思想究竟是保守的还是进步的。上世纪90年代,安作璋又率先关注齐文化中的民主精神,他对齐国的开明政治、尊重人才、百家争鸣所做的思考,时至今日,读起来仍有新意。
新闻推荐
资料图自人类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以来,粮食中缺少盐份,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通过狩猎动物来补充盐份,...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