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车厘子自由”成了人们自我鉴定是否混得足够好的新标准。一线城市的白领在社交网络上感叹,即使月收入过万,偶尔可以节衣缩食入手一个价值两千的包包,却享用不起春节期间的车厘子。
用一种众人皆知的食物来衡量购买力的做法,并不新鲜。彭博社推出的衡量美国主要城市物价变化的“寿司指数”、流行于中国民间用以估测地方房价变化的“牛肉面指数”,是其中的两个例子。如果较真地去分析这些非正式的经济学指数,你会发现,它们都不怎么靠谱。
尽管“车厘子自由”尚未演化出一个严肃的指数,但已有人煞有介事地将它命名为了“女性财务自由15个阶段的分界点”。人们抛出了春节期间车厘子价格高企的论据,却没有解答隐藏其中的许多疑问:为什么在北半球樱桃大规模成熟的夏季,没人讨论“车厘子自由”?车厘子是区别于樱桃的全新品种吗?车厘子作为进口超市“奢侈品”的时代,究竟结束了没?
我们尝试解答了这些问题后发现,所谓“车厘子自由”,不过是人们跟风贩卖焦虑的一个幌子而已。
一、为什么春节时的车厘子总显得更贵?
每年12月至来年1月和2月,国内市场上出现的车厘子主要来自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三个南半球国家。这段时间恰好撞上中国的春节,物价的上抬以及竞品的缺失(国产大樱桃在夏季才上市),使车厘子价格居于高位成了一件意料之中的事。但一颗车厘子真的如网传可以卖到6元吗?你买的极有可能是空运且稀有的新西兰优质品种。
智利车厘子产量高且出口量大,加上多数是通过海运送往中国,因而其进口均价是南半球三国中最低的。而新西兰车厘子在量少质优的情况下,大多通过成本更高的空运抵达中国,其每月进口均价高至智利的两倍多。
如果将眼界放宽到每年的6至8月,你可能就不会再纠结车厘子自由这件事。那个时段,不仅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的车厘子,还有作为车厘子替代品的国产大樱桃,不同消费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不同的品种,实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车厘子自由。
二、舶来品车厘子和国产樱桃究竟有什么差别?
美国樱桃协会进入中国时,为了与中国传统自产的樱桃(也称中国樱桃)区分开,对外将这些进口樱桃称为“车厘子”,也就是樱桃的英文“cherries”的音译。据此有一些人认为,说樱桃和车厘子不同,不过是个文字游戏。
但另一方面,中国樱桃皮薄果皮红,因不耐储存往往在当地销售;而漂洋过海的车厘子个大、皮厚、好储存,两者在甜度、口感上也有许多不同。所以进口车厘子和中国樱桃到底是不是同种水果呢?
在《中国植物志》的分类中,中国樱桃和车厘子均是蔷薇科樱属,但属于不同的种。中国樱桃属于樱桃种,而车厘子属于欧洲甜樱桃种。这一差别就像玫瑰和月季一样。
不过从80年代起,中国开始引种欧洲甜樱桃与欧洲酸樱桃,主要产地在华东沿海省份。其中,中国山东大樱桃“黑珍珠”,外形口感与进口车厘子非常接近。
那么,山东大樱桃和车厘子是同一种水果吗?其实,山东大樱桃和车厘子均是商品名,各自有多个栽培品种。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分类,两者的确同属欧洲甜樱桃这一种。
三、生鲜电商兴起后,车厘子早已不是奢侈品了
中国人的确有过车厘子自由真正难以实现的时期。在国内生鲜电商大力发展之前,车厘子主要出现在高端超市,每斤售价一度高达150元至180元。
2012年,本来生活用情怀牌打出的“褚橙”被市场买账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看好并进入生鲜电商领域。打造“爆款”的行为也相继出现,车厘子成为了被包装对象之一。
以目前中国车厘子进口量靠前的智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例,其进入中国消费市场的总量均大致在2012年后出现猛涨。
除了中国各大生鲜电商平台的力推,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ASOEX)在中国本土也努力地推动了车厘子营销。他们曾公布过一张2018至2019年中国车厘子营销活动时间表,2018年12月底和2019年1月,被划为营销活动最集中的时段,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会配合线下商超共同推进宣传、促销活动。
而在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之前,美国樱桃协会早已开始和天天果园的合作,共同推动车厘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2013年,天天果园还曾邀请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站台帮忙“卖车厘子”。骆家辉曾是美国西北车厘子的主产地华盛顿州的州长。据界面新闻的报道,骆家辉亲临活动现场的噱头加上更为亲民的促销价格,让天天果园在一周内卖掉了168吨车厘子。
经过多年的消费市场培育,车厘子已从进口超市扩张到寻常水果摊,进入中国市场的竞品及中国本土培育的品种也渐趋丰富。尽管质量高、产量少的品种售价仍会居于高位,但从大趋势看,车厘子的奢侈品身份早已被打破,因此,用“车厘子不自由”来突显焦虑,恐怕也已经过时了。
新闻推荐
交钱上名校?黄晓明搭线进北电?论文抄陈坤?深扒翟天临家庭背景
idolife星生活有趣/有撩/有聊/有料翟天临的瓜,俨然已经滚出了一片瓜田继博士论文被查重后,他的硕士论文也被打假了。博士论...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