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记者于娜摄">山东省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记者于娜摄商报济南消息(记者于娜)“海洋中的微塑料被比作海洋中的PM2.5,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威胁,对人的健康也是长期隐患。”山东省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建议山东省从政府层面建立监测体系,同时提高相关问题的科普效果。
去年,孙承君参与了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这一新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国内外关注。“微塑料通常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也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在一定浓度下它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还会携带其它污染物,产生复合的污染效应。”孙承君介绍,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甚至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
“其实它离普通老百姓并不远。”孙承君介绍,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养殖业较为发达,泡沫、尼龙绳等都会直接给海洋提供微塑料。此外,近海旅游方面,游客就会制造不少塑料垃圾,近海经常看到漂浮的塑料瓶、包装纸。而岸上,河流入海也会携载上游的一些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山东还是个农业大省,地膜使用非常多,破碎地膜如果没得到正确回收,最后随着河流也会流到海洋。”孙承君说,再加上居民生活产生的塑料垃圾,山东涉及多个塑料污染源头。
而说到白色垃圾,对已推行多年的限塑令,孙承君认为仍存在执行上的欠缺。“限塑确实有了一定的效果,部分人出门会带购物袋,但这部分人还是少,而且现在不仅超市,诸如外卖等产生的塑料垃圾量也在上升,有企业认为外卖盒寿命很短,因此它不会提高成本去做可重复利用的塑料包装。”
对塑料污染问题,孙承君认为防控很重要。“就像海洋微塑料研究在国内开展已有几年时间,山东这方面推进还比较缓慢,省内只有几个相关研究项目,而厦门去年已投了1500万来做这件事情。”对此,孙承君建议对山东省塑料污染的现状做详尽调查,省级层面出台相应的重点研发计划,同时建立监测体系。孙承君表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其实也就是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关注。“塑料污染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除了科研,相关知识普及也很重要,也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最终服务于环境保护。”
新闻推荐
□记者卢鹏报道2月13日,在政协分组讨论中,来自澳门大学的高薇委员建议加强山东与澳门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