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源
近年来,荧屏上陆续出现了一批策划精心、制作精良的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客从何处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等等。这些类型各异的原创性节目能够不约而同地博得众人喝彩,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走具有开创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之路,为电视节目在新的技术条件、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扎实长远的宽阔路径。这主要包括:
■节目的选题策划:从新的角度发掘传统文化之美
2012年5月,央视倾力打造的大型美食类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亮相,好评如潮,收视率一路攀升。央视又在2014年和2016年相继推出《客从何处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两档节目,同样收获了可观的收视率和高度赞誉。这三档电视纪录片节目在选题上分别选取美食、寻祖、文物三个传统文化色彩鲜明的要素,由特定主题生发开来,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感触与思考。
央视2013年开始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语文大会系列”,河南卫视2013年开始推出《汉字英雄》,山东卫视2015年开始推出《我是先生》,东方卫视2017年推出《诗书中华》,都是国内优秀原创文化类竞技性真人秀节目。这几档节目的选题在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化、大众化传播途径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做到了《诗书中华》宣传语中所说的“诗入寻常百姓家”。
2016年底至2017年初,黑龙江卫视和央视分别推出《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两档文化朗读类节目。前者的选题关注点是古往今来的书信,后者是以经典美文朗读加上朗读嘉宾人生故事的分享作为节目创意。无论是书信还是美文,经由嘉宾声情并茂的现场演绎,赋予文字以生命,使历史和文化变得立体鲜活起来。这两档节目播出后都口碑爆棚,被誉为国内综艺节目的两股清泉。
■节目的设计制作: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心打造的创新性“包装”
上述所提及的电视纪录片节目,特点之一是在突出主题基础上对海量素材的巧妙拼接组合。电视纪录片是相对特殊的电视节目形式,时长较为自由,《舌尖上的中国》《客从何处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三档节目,客观的“物”的存在——美食、历史、文物,与主观色彩浓郁的“人”的情感体验、心理活动、感触思考交融在一起,既能实现对文化的全方位生动呈现,又能以情动人,从而引发观众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而央视“语文大会系列”及各省级卫视推出的几档文化主题竞技性真人秀节目,形式设计都着眼于普通人选手的脱颖而出,同时邀请国内语言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担任裁判或点评嘉宾。
《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作为创新性非常高的文化朗读类节目,节目设计及制作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平面化的书面文字,转化为适合电视节目传播的立体声像呈现方式,其中“朗读者”的角色承当十分关键。两档节目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明星或名人作为朗读嘉宾,明星或名人嘉宾是当下电视节目制作方在设计节目形式时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因为每一个明星嘉宾背后都有数量庞大的粉丝队伍,虽然很多观众并不是某个特定明星的粉丝,但客观上也存在着明星的知名度、曝光率、个人性格特色、行业标签等因素对观众的天然吸引力。
总而言之,在选题创意和设计制作上,这些节目抓住传统文化的某一个点或面进行具象化传播,在“老”选题上做新文章。走具有开创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之路,既为电视节目在新的技术条件、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发挥属于电视媒体的媒介议题设置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唤醒受众内心民族归属性的文化意识,实现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和巩固,进而构建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增强电视媒体传播竞争实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有益探索。
本文摘编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原创性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闻推荐
□孟凯报道本报枣庄讯12月10日,枣庄市顺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暨山东公路技师学院技师工作站揭牌,为该学院首个企业...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