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焕远
这些年经常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等国内一流重要文学期刊上,频频读到他的《婚姻穴位》《燃烧的苍白》《私人档案》等多部长篇和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后来又大都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转载,由此在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其作品3次入选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连续4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十月文学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奖,青年文学创作奖,鲁迅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并有多部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他就是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先生。
11月26日下午,学文先生来淄参加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举办的金秋文学周活动,笔者有幸与他见面并促膝相谈,聆听这位国内著名作家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1967年,胡学文先生出生在河北沽源县一个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农村。小时候的生活几乎看不到书,读过的《封神演义》《艳阳天》也是从同学那儿借来的,每次他都如获至宝。中学毕业后,考入张北师范,毕业后回家乡中学任教,两年后到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之后到沽源县四中任教。期间,小说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长城文艺》1995年第1期。
胡学文先生的小说,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由此形成较为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小说有着异常坚硬的质地,其对于当代乡村儿女生存的艰难与精神的惨烈有着真实而深刻的表现。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平凡小人物,他们常常被命运裹挟着跌入深渊般低谷,但他们倔强地与灰暗绝望的命运搏斗,哪怕头破血流也不屈服。因此,他的小说充盈着现实、伦理、人性、命运、性格之间纠缠的极为复杂的意蕴与内涵。
在他的小说中没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多是隐性的。写一个人的成长,这种烙印就明显一些,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小说朴素、干净、准确,以独特的草原风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打动读者。他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实风格的坚守与发展,他倾注笔力书写当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困境,直击生活的痛处,持续地推进苦难的深度,直到生存的极限。
学文先生创作实践的收获,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人性层面的发掘。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人的意志和精神、品行和情感的深刻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意志和情感,也体现出了作者身上所具有的某些品质。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甘于寂寞本应是写作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写作需要安静,需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甚至需要孤独。
一个作家如何构建文学世界,传达什么声音,如何传达,与人物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能力等并无关联,写高官不一定就成名著,写小人物不一定就不能卒读。狄更斯、契诃夫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小到卑微,但谁能否定狄更斯和契诃夫的成就?写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好,取决于作家的经历、情感与写作技巧。
一个作家的写作与他的出生地、童年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有种说法,作家的写作是在抒写自己的童年。换种话说,一个作家总是有自己的领地,那个地方因为是作家最为熟悉的,因此最易爆发情感。站在那个地方,有恣肆的想象和严肃的思考。就如一棵树,扎了根,才能有笔直的树干、繁茂的枝叶。
胡学文先生说,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故事,超出他人的想象。故事固然重要,细节也是一篇小说成败的关键。细节靠寻找,靠经验来创造。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在于小说要塑造人物性格,人物要带着故事走,而不是故事带着人物走。故事的设置,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都要靠语言来完成。
歌德曾说,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所以,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寻找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学文先生便是如此。用距离来比喻,那就是不仅要有难度,还有别致。一个人永远忘不了童年、母亲、土地。他同样也有这样的生活感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于是他也将目光投向张垣这片热土,在心灵飞翔过的天空,体味和思考生命意义的老屋,生活的记忆从未有过的真挚而清晰。于是创作出一大批地域特色浓郁的小说《天外的歌声》《秋风绝唱》《极地胭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等,由此被评论家贴上草原文化的标签。文坛大家几乎都有自己衷情的“自留地”,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周大新笔下的豫西南,胡学文先生笔下则是张垣这片大地,从而勃发着“所有人心灵的内在需要”。他的作品透过对人性的恳切思考、对生活细腻扎实的观察体验,营造出温暖的气氛,作品的表现力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品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灵动与张扬。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用“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来概括胡学文所具有的文学品质。他直面现实和生活,默默在自己熟悉的土地耕耘,打造文学作品的金字塔,使他的作品更加厚重,用作品确立自己在当下中国文坛的地位,赢得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从而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为一个小说家,学文先生在作品中很会讲故事。《红月亮》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它们之间甚至没有必然的关联。《涡窝》描写了夏冬妮父亲受冤而死,母亲发誓要为父亲洗冤,从而走上一条不被常人理解的路。
《小说选刊》在我国文学界素有“文坛风向标”和“文学浓缩本”之誉,发表了国内知名作家一大批现实主义小说佳作。学文先生的小说《命案高悬》在《小说选刊》转载后,杂志社专门召开其作品研讨会。主编杜卫东说,胡学文是近年来一位勤奋而又有良知的作家,血性与悲悯,痛切与深情,哀怨与抗争,否定与期待构成了他作品的经纬。他的小说有同情心、真实性、批叛精神和启蒙意识,具备现实主义四个特性,可归为乡土文学一脉。乡土文学从它产生时起,就以启蒙作为己任,“立人”成为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命题。他的小说创作基本保持了“与时下生活同步”,在他的作品中这种启蒙意识表现为抵制和救赎。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有讲述故事、叙述故事、思考故事三个层面。讲述故事是最基本的层面,胡学文先生的小说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对故事的津津乐道,总是讲述得那么有韵味、有感觉。这一点具体投射化入他对小说题材、人物等方面的处理中。他的作品一般选取老百姓、小人物,对女性特别是农村妇女尤其关注。在文学道路上,他始终行进沉稳,力求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从《土炕和野草》中的丁香,到《飞翔的女人》中的荷子,从《极地胭脂》的唐英,到《麦子盖头》的麦子,以至后来的《命案高悬》中的尹小梅……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身处社会地位的下层,她们心性质朴、善良,骨子里散发着的一种近乎偏斜的执拗,集中透示着女性特有的阴柔与坚韧,从而凸现出鲜明而真实的人物个性,和具有简单、纯净、实在、可信的审美意味。如《极地胭脂》中的杨疙瘩,或许因为他也是坝上人,对草原、草原人及草原生活有着深切的认知。小说透过杨疙瘩对唐英倾其所有、温柔似水的痴情,写出了他的老实、质朴,和草原汉子那种特有的带些野气的男性的粗犷、血性与豪放。
优秀的作品经年流传,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对美好和善良的崇尚,对冷酷和自私的摒弃。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与风格的胡学文,笔下的小人物总是远离喧嚣,有着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轨迹。他们如大千世界中的一粒粒微尘,朝着渴望的方向飞舞;凭着荡尽纤尘纯良而坚韧的天性和历尽磨难仍旧矢志不渝的执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质,不溶于污浊恶俗的可贵的品质。与他塑造的人物一起,坚守着这种可贵的品质,使他的作品能够彰显出生命的活力,给人以震撼,引领读者发现自己被物质生活所遮蔽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启迪人们发现和珍惜生活和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胡学文先生说:“文学不怕寂寞,怕的是作家耐不住寂寞,能弹奏出生命旋律最美乐章的是那些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作家。”他说,山东是文化大省,也是文学大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这几年淄博的文学创作势头强劲,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还不是很多,还应下大力气迎头赶上。提起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时,赞不绝口,称赞蒲翁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新闻推荐
□陈海荣七天无理由退货不再是网购的特权了,从现在开始,消费者在重庆沙坪坝这些地方购物也能享受到七天无理由退货...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