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齐鲁晚报记者联系了山东省内两位研究基因编辑的业内人士,他们一致认为,从目前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将基因编辑用于人体胚胎,既违背伦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未知风险,是非常可怕和无法接受的。
本报记者陈晓丽
剪除片断支配功能
尚未完全明确
谈论这个事件的伦理和技术风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这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所使用的技术。“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叫做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自省城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人士张明(化名)告诉记者,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涉及两个关键因素,gRNA和Cas9蛋白,其中,gRNA负责识别需要编辑的基因序列,Cas9蛋白负责对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编辑,可以剪除目的基因片段。
“看到这个新闻后,我和我同事们都感到非常震惊。”张明表示,目前我们所说的基因变异,例如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黄金水稻等,指的是基因单个位点的改变。而此次事件中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则是一次性切除32个碱基对。
这次所涉及的婴儿,就是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Cas9蛋白和引导序列,注射到了处于单细胞状态的受精卵里,使得名为CCR5的基因失去了功能,而CCR5是人体感染HIV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形象地说,这个基因片段就被从人体内剪除了,但是这个基因片段所支配的人体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这就导致被基因编辑过的孩子,未来将会面临诸多未知的风险,未来他们会怎么样,谁也无法预知。”张明表示,这想想就让人感到可怕。
脱靶风险一直存在安全性很难保证
“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在研究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但是多数都是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而且仅限用于成体细胞,基本没有用于人体胚胎。”专门从事基因编辑研究的业内人士王强(化名)告诉记者,从全球范围来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都尚未成熟,还存在很多局限性。
其中,脱靶效应是基因编辑业界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所谓脱靶效应,就是在识别需要编辑的基因过程中,发生识别错误,导致编辑了本不该被编辑的基因。
“目前还没有技术能完全保证避免脱靶效应,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王强告诉记者,在业内此类实验中,发生脱靶的风险一直存在。而人类对整个基因库的了解还比较局限,一旦在人体应用中发生脱靶,对这个人造成的影响无法评估,安全性无法保证。
实际上,即便基因编辑工作做到了准确无误,其安全性也不能保证。张明所在的实验室就在进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实验,不过实验对象是老鼠,研究方向则是基因对于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经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老鼠,恶性肿瘤发病率确实大大降低,但是对其他器官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心肌方面的问题。”张明说道。
王强表示:“希望尽快有相关立法,明确在基因编辑领域,哪些实验可做,哪些被禁止,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措施。”
新闻推荐
文/图半岛记者邢成博国球飞扬,点燃山东球友热情;汗水挥洒,尽显山东球友风采;欢声笑语,友谊和交流深入人心……11月24日...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