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周村古商城“杨家大院”内的锦灰堆展览室□本报记者 肖瑶
10月28日,记者走进周村古商城银子市街内的杨家大院,刚进院中,“锦灰堆展览馆”的牌匾跃然而现,第四代传承人耿学知将这里改造成了锦灰堆艺术的一方天地,记者来到时,耿学知正在为前来观赏的游客们讲解着我国书画史上的特殊画种——锦灰堆。
伴着阵阵笔墨清香,记者看到了悬挂于室内四周墙壁上的锦灰堆作品——古旧泛黄的书本页面、八九十年代的杂志封皮、久远的书法篆刻作品、交错重叠的画稿扇面……丰富的内容凌乱层叠,却交错出一种被虫蛀、被撕裂、被烧毁、被时光沾染也未能泯灭的别致之美。而指尖所触,却是平整光滑,丝毫没有多层作品的拼贴和叠加,不禁感叹创意之巧妙、技艺之高超。
“创作一幅锦灰堆,先在画纸上框定轮廓,然后设计出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门券邮票等等,而且大多是破旧的面貌,就像从灰堆里拾出来。”耿学知向记者介绍着锦灰堆的创作过程和名称的由来。
艺术品传神,自然少不了作品背后的辛劳付出,记者看到,室内悬挂作品中最大的一幅长达2米,其中包含了篆刻、书法、国画、染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锦灰堆创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锦灰堆创作要求绘画者必须多才多艺,功夫深、技艺精,擅书法字体,通晓各类画法,熟知各种碑拓、造型,还能篆刻印章。”耿学知说,看似杂乱无章的图形,实则井然有序,画面要求逼真,必然要费工夫费精力,不能草率。记者在墙上看到的长度近2米的画作,需耗时一个月才能完工,费时久不说,其中染色技艺也十分繁杂。
记者了解到,2013年3月,锦灰堆收入至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传承了近千年的传统技艺,凝聚着无数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心血,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湮灭。”耿学知是这么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与锦灰堆的缘分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既已学,则相知,隐藏在古城深巷里的瑰宝,历经悠悠岁月,既传承了文化,又惊艳了时光。
新闻推荐
早报文娱专讯11月4日、5日,“青建之夜”歌剧《檀香刑》即将在青岛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目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第三届中国歌...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