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称“重九”。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这天古人有登高山、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多种习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不仅提到了唐代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同时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感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喜欢赋诗作对,自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吟诵“重阳”或与“重阳”有关的对联。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我们不妨品读其中一些妙联,相信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古代一位少年才学过人。他在一年之内,端午节前参加了童子试,重阳节后参加了乡试,两次均顺利通过,自然可喜可贺。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
此联乍看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也隐去了“举人”。如果知道了联语的出处,自然就明白了此联的含义:端午节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就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别具匠心,如同一副谜语联。
据说,古时有一位陈姓才子和李姓才子喜欢作对互娱。某年的重阳节,两人路过一处湖畔,陈姓才子不禁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姓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此联,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3个节日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3个节气名,且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浑然天成。
相传,有一年重阳节,明代书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书生吟一上联请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文征明不愧为大才子,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此联自然天成,令书生击掌赞叹。每个月前十日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为朔日;中间十日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上、下联前二句各为回文,末句共嵌四个名称,且“旬”与“日”,“月”与“阳”相重,丝丝入扣,堪称妙联。
清代的风流才子纪晓岚曾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撰写了一副祝寿联: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联中“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之意;“九重”,乃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即乾隆帝寿日正逢重阳节;“称觞”,举杯祝酒之意。联中巧用“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清代京城有一处观察天象的机关,大门上刻有这样一副对联:“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联中“酉逢”,指逢酉,如逢乙酉、丙酉等,“戊遇”指逢戊辰、戊寅等。此联源于民谚:“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联语巧借谚语,妙嵌节令,读来自然贴切,毫不牵强。
另外,古代还有个与重阳节有关的对联故事,也颇为有趣。
从前,随州一位祝氏财主请一位先生为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许诺每逢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数载,祝财主均未践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对不出,就请教父亲,父代其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节,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听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三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既然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只好给先生添加荤菜。
新闻推荐
中国人古来就有过重阳节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何时如今已未可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重阳之名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手书里已有...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