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本色》作者:王鲁湘出版: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是一个手工艺大国,其鼎盛且不可超越的时代,是春秋战国。
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因为,如果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竞争;而如果没有充分的竞争,人的活力、雄心和创造力也就不可能被充分激发出来,真正的巨匠当然不可能产生。
那个时代,想想都让今人激动不已:学者要竞争,谋略家要竞争,商人要竞争,工匠要竞争,政客要竞争,军事家要竞争,就连王侯也要竞争,真的是“百家争鸣”。竞争的结果,最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我所见过的最匪夷所思的工艺品,都产自那个时代,空前绝后。那是产生鲁班的时代,那是称大匠为“哲匠”的时代,那是一个手艺人可以结社,建立“兼爱非攻”的和平主义理想学派“墨家”的时代。
那真的是一个匠人的时代,匠人精神弥漫于列国,充斥于各行各业。
汉字“匠”造得有意思。
“斤”,是斧头,代指所有工具。
“匚”,是一段木头,代指所有被加工的材料。
用斧头砍进木头,砍出一个有设计的形状,这个工作叫“匠”,做这个工作的人叫“匠人”。因此,这是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重的工作。在这个行业里也有分工,有人偏重于设计的脑力劳动,用嘴指挥大家共同完成一项工程。这种手口并重的匠人就是“哲”,手持斧头,且滔滔不绝。所以,哲人,最早也不过是能说会道的匠人,比如公输班,鲁国的大木匠、工程师、建筑家、设计家、桥梁学家、兵器学家。还有墨翟,也就是墨子,墨家学派的领袖,他不满足于只是设计宫殿,他还想设计天下,设计人们的思想观念。
“哲匠”,多么美好的一个词。由此派生出“哲人”“哲学”“哲思”“哲理”等高大上的名词,但不要忘记词源学所揭示的演化路径:由手到口。
“哲”字由手到口,其实中间走的是心。匠要动手,但必须走心为了强化这一点,先人又在那个匠人时代创造了一个名词“意匠”,创造了一个词组“意匠经营”。
“意”字是“心音”二字的组合,默默地在心里说话,也就是思维,尚未说出口,就是“意”。“意匠”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动手之前,动手之中,要动脑子。你不一定会成为“哲匠”,用口去指挥大家;但你必须是一个“意匠”,一个走心的手艺人,一个有想法、会设计的工匠,心手相应——想得出,也做得出,想得到,也做得到,而且,别出心裁。这就是“意匠”:心在手先,心手相应,心灵手巧。
把“意匠”和“经营”组合到一起,说明这是一项复杂的劳动,除了有创意,有手艺,还要有设计,有谋划,有管理。事实上,手艺人,工匠,就是古代制造产业的从业人,他们经常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合一,光做“意匠”,不善“经营”,也成不了一代哲匠。
最耐人寻味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哲人对匠人的观察,以及观察之后的思考。
一部《庄子》,说了好多匠人的故事。
“解衣盘礴”是赞美那个在国王召集的御前创作会议上,敢于迟到、旁若无人、在别人舐笔和墨时竟然脱衣裸体的画家,不畏权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精神状态。
“庖丁解牛”是赞美对业务精熟到“不见全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的境界,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游刃有余”的能力。这种精纯娴熟的能力,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牛)的结构与质地的深刻全面细致的了解上,也建立在对自己的工具(刃)熟练掌握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上,还建立在庖丁自身极好的身体协调能力上,他能把“解牛”的过程弄得像一场优美的舞蹈,旁人享受,自己也娱乐,而且对自己的“表演”又自信又自豪。
“承蜩者”是赞美那种“凝于神”的高度专注,只有在这样的高度专注中,蜩—竿—臂—人,才能连为一体,除此之外的整个宇宙不复存在。
庄子说的这些故事,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专业主义激情。
为了达到这种专业主义激情,他甚至说要“绝圣弃智”,要“呆若木鸡”。
在斗鸡中最后胜出的,是那只呆呆的、木头一样的鸡。因为,只有它,完全达到了庄子要求的保有专业主义激情的状态。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济南8月4日电(记者叶婧潘林青)记者日前从山东省公安厅获悉,全省公安机关上半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536起,抓获犯罪...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